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旧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出卷人:陈建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魏家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
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
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
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
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
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
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
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
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
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
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
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
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
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
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
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
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
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
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
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
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
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
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
“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
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
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
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
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
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
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
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
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
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
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
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美学思想,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
调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
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