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核磁共振光谱.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两个相邻质子的自旋偶合 自旋偶合:指自旋核受邻近自旋核所产生的感应磁场影响的现象。 自旋裂分:指自旋偶合引起的谱线增多的现象。 例如 (3)邻位上多个质子偶合裂分及N+1规律 5、谱图解析 ① 根据分子简式计算不饱和度。 ② 信号数目(峰数目)——知有多少种氢 ③ 化学位移值(峰的位置)——知有哪些氢 ④ 峰面积比(峰积分高度)——知各种氢数目 ⑤ 自旋分裂数目(峰形状)——知相邻氢的数目 (1)判断不饱和度 (2)确定化学位移 烷烃上的H的化学位移δ≈ 1.0 H的化学位移三级二级一级 和卤原子同碳的H,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约2~3。 和卤原子处于邻碳的H,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0.5。 烯烃上H的化学位移δ=4~5,当烯烃上连有吸电子基时,其化学位移增加1~2。 炔烃上的H的化学位移δ=2~3。 (4)偶合常数 自旋裂分谱线之间的距离称为偶合常数。一般用J表示,单位Hz。J=ΔS×ν0(ν0为仪器固有频率, ΔS为两条谱线化学位移差值)。 常见有邻碳偶合、同碳偶合和远程偶合。 两个自旋核相距越远,偶合常数越小,超过三个碳就可忽略不计。 习题 指出下列H的裂分峰数 例如: * 1.核磁共振产生的基本原理 2.化学位移 3.自旋偶合和自旋裂分 4.谱图解析 5.13C 谱简介 1.核磁共振产生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是无线电波与处于磁场中的自旋核相互作用,引起核自旋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 1945年 Stanfold University 的F.Bloch(布洛赫) Harvard University 的E.M Purcell(珀塞尔) 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他们于195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随后,核磁共振在鉴定化合物结构方面获得广泛应用。 1. 核的自旋 带电荷的质点自旋会产生磁场,磁场具有方向性,可用磁矩表示。 原子核作为带电荷的质点,自旋可以产生磁矩,但并非所有原子核自旋都具有磁矩。 实验证明:只有那些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原子核自旋才具有磁矩。如:1H、13C、15N、17O、19F 等。 氢核(质子)带有正电荷,自旋会产生磁矩,在没有外磁场时自旋磁矩取向是混乱的。 但在外磁场H0中它的取向分为二种: 一种与外磁场平行,另一种则相反。这两种不同取向的自旋具有不同能量。 H0 与H0 方向相反——自旋能量高 与H0 方向一致——自旋能量低 2. 核磁共振现象 高能态 低能态 E υ h H H 磁场 HO E 两自旋态的能量不同: 自旋产生的磁矩与H0同向平行,为低能态; 自旋产生的磁矩与H0反向平行,为高能态。 两能级之差: 核磁共振的条件:E射=△E, 即:hυ射= γhH0/2π 当用频率为ν的电磁波照射处于磁场的样品时,如果hν=ΔE,电磁波被样品吸收,核从α态跃迁到β态,这样就产生了核磁共振吸收,用仪器记录下来就是核磁共振谱(NMR)。 2.产生核磁共振的条件是: 即 注: 1.对1H、13C来讲,没有外磁场时,两种自旋方向不同核能级相同。 3.1H NMR 谱的应用范围最广,其次为13C NMR,本章主要介绍1H NMR。 4.有些质量数和质子数均为偶数的核I=0,无NMR信号,如: 12C6、 16O8等。 核磁共振仪的组成及原理 组成:磁铁、射频发生器、检测器、放大器、记录仪(放大器)、样品管 原理:扫频:固定H0,改变υ射,使υ射与H0匹配 扫场:固定υ射,改变H0,使H0与υ射匹配 2.化学位移 化学位移是由核外电子的屏蔽而引起的。 有机分子的氢核被电子云包围着。电子云在外加磁场H0的作用下,产生一个外加感应磁场ΔH0,多数情况下,感应磁场的方向与外磁场相反,氢核实际感应的磁场为:(H0-ΔH0)。由于不同质子所处周围的电子的密度不同,它们实际感受到的磁场也不相同,发生的共振频率也不相同。 (1)定义:原子核(如质子)由于化学环境所引起 的核磁共振信号位置的变化称为化学位移(δ)。 单峰 三个峰 例如: (2)屏蔽效应(shielding effect) 1H核外电子在H0作用下会发生循环的流动,从而产生一个感应磁场H感。 a、若H感与H0反向排列,质子实际上感受到的有效磁场强度是H0减去H感 即:H有效=H0-H感=H0-H0σ=H0(1-σ) σ——屏蔽常数 称为——抗磁屏蔽效应 受屏蔽效应影响的质子在较高的外磁场强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