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6第
页
柳州铁一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考
历史(文科)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儒家经典《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 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法家著作《韩非子·解老》也强调:“极力于田畴,必且粪灌。”这些论述的应用
A. 导致以农为本思想出现 B. 促进了铁力牛耕的推广
C. 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 D. 反映了儒法思想的融合
2.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维持国家财政 B.小农经济出现 C.私田大量开垦 D.耕作技术提高
3.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这主要体现了
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
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 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
4.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这体现了
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 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
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
5.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提到,“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汉代冶铁遗址。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这本质上反映了
A.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B.河南冶铁业发达
C.政府重视手工业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6.隋朝将作大匠宇文凯曾严令: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上述现象反映了
A.官营手工业者有严格的从业要求 ?B.隋朝的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C.工官制度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 D.官营手工业者的匠籍制度被废除
7.《新唐书·地理志》载:中唐以后全国新修水利工程83项次,南方有71项次,占总数86%,其中江南一道即独占50项次。据考察唐代长江中游地区兴修水利工程项次远不止于此《新唐书地理志》所载,时间集中在唐中叶以后,其中江南西道几乎全系创修。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A.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B.江南地区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C.中央集权有利公共建设 D.精耕细作加剧了环境的破坏
8.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两则材料主要表明
A.“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 B. 宋朝广大乡村出现很多草市
C. 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 D. 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
9.《宋会要·蕃夷》记载,两宋政府规定“诸市舶纲首(民船船主)能招诱舶舟(外来商船)、解货物,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这反映出当时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商业终于突破时空限制
C.海外贸易收入地位重要 D.沿海地区商帮实力强大
10.黄仁宇在《放宽历史的视界》中写道:明朝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其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由此看来,16、17世纪中国商业
A. 重视道德义务漠视经济利益 B. 主要采取重血缘的家族式经营方式
C. 传统观念固化影响商业发展 D. 因缺乏现代法制作保障而举步维艰
11.宋代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谚云“苏湖熟,天下足”,但到了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而太湖平原则出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太湖平原的这一变化是由于
A.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B.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C.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 D.农业生产人口的增加
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
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