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淮南市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实施评价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3年度淮南市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实施评价报告 时间:2014-02-24 09:46:09??来源:市倍增办?
??? 一、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分析
??? (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稳增长。一是工资性收入增幅趋缓仍居主导地位。2013年淮南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9270元,同比增长5.3%,其中,工资及补贴收入18995元,同比仅增长4.6%。受经济下行,特别是煤电企业效益下滑因素影响,加之年内尚未出台显著的增资政策,行政事业单位调资趋缓。工资性收入增速大幅回落,对居民收入的推动作用走弱,对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从上年的70.7%下降到2013年的28.9%。二是经营性收入较快增长雏现新生动力。2013年淮南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1149元,占家庭总收入的4.3%,较上年同期上涨0.1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1.3%,拉动可支配收入上涨0.6个百分点,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4%,逐渐成为拉动城镇居民增收的新生动力。三是财产性收入较快增长比例依然不足。收入来源相对单一,比例不足仍难改观。2013年淮南市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276元,同比增长15.4%,仅占家庭总收入的1.0%。财产性收入虽然增长较为快速,但因比重偏低,对拉动城镇居民收入上涨的牵动力严重不足。四是转移性收入增长最快成为主要动力。得益于全市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党和政府重视城镇低收入家庭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政策,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其他惠民的相关政策,及时调整和提高离退休金水平,使得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按时足额发放,并得到逐年提高,促进了居民转移性收入的增长。2013年淮南市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6214元,同比增长27.9%。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23.0%,较上年同期上涨3.1个百分点,人均增长1329元,拉动可支配收入上涨6.8个百分点,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1%,成为促进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
??? (二)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差距逐步拉近。2013年淮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879元,同比增长13.2%,高全省平均0.1个百分点。收入绝对数在全省十六市中居第九位,人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81元。。增速继续凌驾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上,超2.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由上年同期的2.646:1(农村为1)持续缩小到现在的2.581:1。从收入构成情况看,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据主导地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4627元,占纯收入的52.1%,同比增长16.6%,拉动农民纯收入上涨8.4个百分点,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63.0%;家庭经营性收入3554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0.0%,同比增长11.0%,拉动纯收入上涨4.5个百分点,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3.7%。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长较为平稳,对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较小。其中,人均财产性收入165元,同比增长6.4%,仅占纯收入的1.9%;人均年转移性收入534元,占农民纯收入的6.0%,同比增长4.8%。两项收入累计增长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4%。
??? 二、收入倍增工作主要做法
??? 2013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工作,各相关部门积极行动,主动作为,采取系列措施,促进了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工作的深入开展。
??? (一)促进经济发展。一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坚持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实行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落实县区发展主要调度指标、重大项目、工业经济等月调度机制。加强专题调度。围绕百个亿元以上项目、十大城建项目,煤制天然气项目前期有序开展,中安煤化、平电三期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大气环境科技产业园一期等项目建成,淮浙电厂二期两台、淮沪电厂二期一台机组并网发电,淮南剧院等城建项目竣工。二是狠抓工业转型升级。实施规模工业“双增”计划,致力转变方式,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煤电工业与非煤电工业增加值比例由81:19调整为77.5:22.5。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三是狠抓服务业规模提升。着力培育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实现乡村全覆盖。四是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发挥中原经济区“人地挂钩、地随人走”政策,成功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积极推进合淮一体化进程,主动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等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全年引进内资700亿元,增长22.8%;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亿美元,增长16%;对外投资增长6.5倍,增幅居全省第三。
??? (二)积极促进就业。一是建立“三项制度”。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度,及时召开就业工作会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