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博物馆微课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粮食的辨识 利用的大课堂基地名称 中国农业博物馆 大课堂基地的编码 Dktwk30
设计到的学科(在对应处打√) 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小学科学()
小学劳技(√)小学信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小学音乐()小学体育()小学美术()
书法()中学语文()中学数学()中学英语()物理()
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初中思想品德()
高中政治()通用技术()中学综合实践()中学信息技术()
中学音乐()中学体育()中学美术()其他() 适用年级 小学一年级()小学二年级()小学三年级()
小学四年级()小学五年级(√)小学六年级()
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初中三年级()
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高中三年级() 所涉及学科的教材内容简介 五年级 劳动技术 《粮食的辨识——家庭烹饪常用原料(一)》
所属教学阶段(在对应处打√)
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 总结阶段() 做课的设计与实施人员 序号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基地资源与学习内容、学生学习生活的关系分析 基地资源与学习内容关系分析:
这一学习内容,要引导学生认识主要的农作物,了解其主要产地,能依据观察、比较等方法,辨别粮食的优劣。农业博物馆的青少年科普馆中,有农作物分布知识介绍、农作物拼图、粮食的优劣如何辨识、健康饮食等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研究、体验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基地资源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关系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希望动手操作,农业博物馆的陈列资源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充分考虑到了青少年的需求,“农作物分布”部分的展览,有自主选择进度的知识介绍,有主产地的图解演示,还有趣味盎然的知识抢答;“插秧体验活动”同学们还能利用磁力体验板,亲自体会插秧时的姿势、植株的间距,还能分成两个小组打比赛;“粮食的优劣如何辨识”部分,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在逐项完成购买任务的过程中,了解农作物优劣的辨识方法。这些学习资源能够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 微课的教学目标 1.利用农博资源,了解主要粮食作物的区别,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2.了解粮食优劣的辨识方法,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3.在参观、体验、互动活动中,感受农业博物馆众多学习资源对自身学习的帮助。 微课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同学们,咱们先来回顾一下。结合“粮食”这个主题,我们知道了粮食可以分为谷物、豆类、薯类。
共梳理出6个选题的研究实践小题目。分别是:关于食品标识、粮食作物的分布、粮食作物的区别、购买粮食时如何分辨好坏、如何科学健康饮食、水稻插秧的体验。
二、研究实践
1. 学会看农展馆7号馆,设施上的“操作说明”
了解操作说明的作用,能依据操作说明开展小组研究。
2. 借助农博的设施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农博的“农作物分布”设施、“食物从哪里来”、“健康饮食塔”、“健康标识”墙、虚拟购买游戏、虚拟插秧游戏,为学生的研究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
3. 《粮食的辨识》
粮食(大米)优劣的辨识
小组: 组长: 组员:
研究选题
粮食优劣的辨识
组员分工
记录: 拍照:
汇报:
基地资源选择
记录预设
鉴别优劣大米的方法:
1.
2.
3.
三、小结研究实践情况 微课的教学效果分析 1. 借助农展馆的学习资源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使用“操作说明”的能力,提高了实践能力。
2. 围绕“粮食的辨识”这一主题的研究,学生能初步了解了农作物的主要产地,农作物分布的概况、农作物的形态区别、如何科学饮食,能依据观察、比较等方法,辨别粮食的优劣等相关知识。
3.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活动中、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研讨中,在模拟插秧等体验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微课的活动建议——学生用 1.了解中国农业博物馆青少年馆的资源情况。
2.观察操作说明,会看操作说明并能安全操作。 微课的使用建议——教师用 7号馆中的“农作物分布”互动项目、“粮食的优劣如何辨识”、“粮食作物”拼图、“健康饮食”互动项目作为本次实践活动的主要资源。
模拟插秧活动,学生和老师都比较陌生,没到农村看过农民插秧,更没有亲身体会过插秧活动。所以邀请农博的工作人员,与选择插秧实践的小组一起开展实践活动。
申请人姓名 单位 职务 教师 职称 高级 单位电话 手机 电子信箱 证件号码 拟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