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十字路口调报告.doc

发布:2017-11-05约4.85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十字路口调报告 十字路口人行道红绿灯相关调查报告 十字路口人行道红绿灯相关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3.10.22-2013.10.27 摘要: 连续7天,每隔2天在上午7:30、下午5:00在选定十字路口观察,并做好记录。将观察后的几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红绿灯的变化规律、等待时间、延长时间以及最终可以参考经过选定十字路口时便利的路线。 相关了解 1.红绿灯 红绿灯(交通信号灯)系以规定之时间上交户更迭之光色讯号,设置于岔路口或其他特殊地点,用以将道路通行权指定给车辆驾驶人与行人,管制其行止及转向之间交通管制设施。为一由电力运转之交通管制设施,以红、黄、绿三色灯号或辅以音响,指示车辆及行人停止、注意与行进,设于交岔路口或其他必要地点。 1. 上下学所经的十字路口 北 而标出来的这个十字路口是马鞍池西路与过境路的交叉口,这个路口的西面是水心汇昌住宅区,这个路口是很多同学上下学必经的地方。 前言 许多同学每天上下学都要经过这个十字路口,包括我也是一样的,特别是上图的十字路口更是我每天经过的地方。红绿灯虽然让城市里的交通更有秩序,但也有不少同学像我一样因为上学路上总是遇到红灯,在一个路口浪费了好多时间。如果知道一个路口红绿灯出现的规律是否能方便许多节省时间呢?对此,我选定了上图这个上下学必经的十字路口进行调查。 1. 课题研究过程 问题提出: 在马鞍池西路与过境路口的这个红绿灯有什么变化规律,以及通过的简洁方法? 调查方案: 设计调查方案 调查数据 1. 北 展开调查 整理数据 得出结论 A 4 5 C 图中红绿灯形状的方框代表红绿灯,黑白条纹相间的表示人行道。 此路口分为6条人行道,共4个红绿灯装置,每个装置设有2盏红绿灯。先分别表示为A、B、C、D组灯(PS:同一条人行道上的红绿灯都是同时亮的)。人行道分别表示为1、2、3、4、5、6条人行道。 各组红绿灯分别等待时间 由于上午下午红绿灯时间可能在不同时段会有不同,所以采用了2个上下学高峰时间点进行调查。数据取自7次调查的结果。 上午7:35 下午3:30 6 D A 红绿灯变化规律:(1.由于一天红绿灯时间变化偏差不大,所以按照上午9:00的数据,绘制一个轮回红绿灯的变化规律。2.绿色方块为绿灯、红色方块为红灯,方框内数字为显示当时剩下的红灯或绿灯秒数。 3.顺序按照绿灯先后顺序排列)单位:秒 ① 以D 组绿灯为起始(秒数是指剩下还有几秒时间) 北 4 D ② 以D组绿灯为起始(秒数是指剩下还有几秒时间) 北 4 D ③ 以D组绿灯为起始(秒数是指剩下还有几秒时间) 北 4 篇二:第三次作业——十字路口调研报告 十字路口交通控制调研报告 组员: 郑周动化0802 王洪动化0802 姚永动化0802 郑世动化0801 指导教师 上官伟 十字路口交通控制调研报告 一、基本概况 调研时间: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 中午12:15—12:30 地点:大柳树路与学院南路十字路口 天气:晴 参加人员及分工: 二、路口情况介绍 路口简单示意图: 上图是路口的简单示意图,是一个两相路口,应该算是处在交通流量比较大的路段,南北口道路较宽,东西口略窄,南北是六车道、东西四车道。此交叉路口有全红时间。 三、统计数据 各口车辆数及种类信息: 车辆行驶方向信息: 交通量和饱和量: 四、数据处理分析 应用Webster法进行路口信号配时计算: 2) L:每个周期的总损失时间 l:每相的损失时间, l=4s I:绿灯间隔时间,I=5s A:黄灯时间,A=3s 每周期总损失时间:L =Σ(l + I ? A)=12s 3)最佳周期时长:C0=4)有效绿灯时长: 全红时间为5秒; Ge= C0-L=105-2(l+r)=87s GeEW= 0.320.78 = 1.5*12?51?0.78 =105s ×87=35SGeNS= 0.460.78 ×87=51S 5)显示绿灯时长:GEW=GeEW -A+l=36S GNS= GeNS-A+l=52S 6)红灯时长:REW=105S- GEW-A=66SRNS=105S- GNS-A=50S 7)综上所求,绘制信号配时图: 五、结果分析 用由我们的统计数据计算出的信号配时与实际信号配时相比,发现有不少差别: 周期少了15s,绿灯时间大体一致,但红灯时间相差不少。 我们认为误差可能由如下一些因素引起: 1、统计时间短、次数少。 我们只进行了一次15分钟的统计,而实际的配时是经过大量的统计,找到平衡 点,再依此进行配时。我们的统计,可能存在很大的统计误差。 2、可能跟统计的时间有关。 在人们出行的高峰和低峰时段,统计的结果必然不同。 3、统计及计算过程中的一些误差。 同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