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与北美洲的地形基本地形特征重点以北美地形为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亚洲与北美洲的地形基本地形特征重点以北美洲地形为主 第二学习小组 旅地学院2011级地理科学 第一,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约占全洲面积的3/4 第二,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集中在中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边缘地区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第三,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既有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又有世界最低的洼地死海(海拔—400米)和辽阔的平原。 北美地形:三大地形区,南北纵列分布 2) 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拉布拉多高原 ① 古老,久经侵蚀,大部分起伏平缓,海拔300——600米 ② 狭窄的大西洋沿岸平原 成因 西带因大西洋张开,推动北美板块向西移动,仰冲于太平洋板块之上,从而掀起了大陆西部边缘山脉,如内华达山脉、海岸山脉。 中带的北部为劳伦琴低高原,发育于加拿大地盾,与中部平原的基底同属北美洲古老陆块,格陵兰岛以及北极群岛的大部分也属之。 东带北美陆块同欧洲与北非陆块相互碰撞,从而产生了阿巴拉契亚山系。 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海岸山脉紧逼着太平洋沿岸,迎风坡地形雨丰沛。 2.东部高地西北坡面迎冬季西北风,常造成大雪;东南坡面对大西洋水汽产生抬升作用,造成地形雨。但因东部高低缓,连续性差,冬季干冷的西北风可影响到东海岸,夏季从大西洋的暖湿气流亦可越过高地,进入内陆。 3.中部平原地区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最大,大陆性较强。 北美洲冰川作用 主要在北美洲北部(纬度高:临近或进入北极圈;地形:多高山) 第四纪冰川:典型的是:北美五大湖成因是冰川作用,五大湖的湖盆主要由冰川刨蚀而成。当大陆冰川后退时,冰水聚积于冰蚀洼地中,便形成五大湖的水面。 第四纪冰期时,五大湖地区接近拉布拉多和基瓦丁大陆冰川中心,冰盖厚2400米,侵蚀力极强,原有低洼谷地的软弱岩层逐渐受到冰川的刨蚀 扩大而成今日的湖盆。 * * 亚洲地形的基本特征 北美洲的地形 高原山地带 低矮高原带 低高原、平原带 1) 西部—科迪勒拉山系 ① 科迪勒拉山系北起北美洲西北的阿拉斯加,南到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岛,是年轻的褶皱山系,海拔一般达2000——3000米 ② 北美洲境内的科迪勒拉山系,宽度较大,由东、西两列山带和一系列山间高原、盆地组成 ③ 东列的落基山脉是主体。北美洲气候的重要分界线和河流的重要分水岭 ④ 西列山带逼近太平洋沿岸,又分内外两带,它们在墨西哥高原南部会合 3) 中部——低高原和平原 ① 劳伦琴低高原。地面起伏不大 ② 大平原。落基山脉以东,南北伸展 ③ 内陆低原。南半部由密西西比河冲积而成 山岳冰川分布 大陆冰川分布 谢谢大家!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