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唐宋词略述-南台科技大学.PDF

发布:2018-05-02约6.73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南台通識電子報 57 9 ● 張垣鐸 詞,是隋、唐之際產生的一種新詩體,原名「曲子詞」,簡稱「曲子」,後人通稱 為「詞」。「樂府」、「詩餘」、「長短句」、「琴趣」、「樂章」、「歌曲」,都是「詞」不同的 名稱。譬如宋晏幾道的詞集叫做《小山樂府》,何士信編的詞集叫做《草堂詩餘》,秦 觀的詞集叫做《淮海居士長短句》,歐陽修的詞集叫做《醉翁琴趣》,柳永的詞集叫做 《樂章集》,姜夔的詞集叫做《白石道人歌曲》。 詞的起源,眾說紛紜,或謂源自詩經,或謂源自古詩,或謂源自樂府,或謂源自 六朝雜歌,或謂源自唐人近體詩之和聲、泛聲、虛聲、散聲。但隨著莫高窟敦煌曲子 詞的發現,詞的起源有了很大的變化。大致說來,詞是隋、唐以來配合新興的「宴樂 」而填寫的一種歌詞。什麼叫做「宴樂」?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五〈樂律一〉說: 自唐天寶十三載(西元754年) ,始詔法曲與胡部合奏,自此樂奏全失古法。以 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者為「宴樂」。 由此可知,「宴樂」是西晉以後,中原音樂與西域胡樂漸次融合所形成的一種新的 樂曲。它是人們宴飲時用來助興娛樂的音樂,因此取名為「宴樂」,又叫「燕樂」。 宴樂與傳統的雅樂相對而言,稱為「俗樂」,是當時傳播最廣且最具羣眾魅力與強 張垣鐸,南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人文藝術組講師。 南台通識電子報 10 57 大生命力的抒情音樂。詞,就是配合這種新興的宴樂曲調而填寫的歌詞。1 詞有詞牌,每一個詞牌都有自己的樂調,所以詞牌又叫「詞調」。有的詞調因為字 數、句式不同,而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體」。清朝康熙年間王奕清編訂的《欽定詞譜 》,列出八二六調,二三○六體,後人陸續有所增補,其中經常使用的大概一○○多個 。 詞牌限定詞的格律,舉凡字數、句數、平仄、用韻,都要嚴格遵守詞律,不得擅 自破壞變更。詞牌一般區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種。小令也叫「令」,中調可稱為「 引」或「近」,長調則叫「慢」。詞一首叫「一闋」,除部份字數較少的令詞,如〈十六 字令〉、〈調笑令〉、〈如夢令〉……等外,都要分段。一段叫「一片」,兩段的詞,第一 段叫「上片」,又叫「前片」、「上闋」、「前闋」;第二段叫「下片」,又叫「後片」、「下 闋」、「後闋」。不分片的稱「單調」,分二片的稱「雙調」,也有「三調」、「四調」的。 詞原是配合樂曲產生的歌詞,要倚聲填詞,也就是按照曲譜填寫歌詞。因此,填 詞不但要求合乎音樂的腔調,同時也要求合乎詞牌的格律。可惜明代以後,宋詞曲譜 大量失傳,後人只知格律,不懂音樂,詞漸漸地脫離音樂 ,不再能合樂歌唱,而成為 單純抒情言志的文學作品了。2 詞是隋、唐以來配合新興「宴樂」而填寫的一種歌詞,最初在民間流行,成為當 時傳播最廣且最具羣眾魅力與生命力的抒情音樂。我們從王重民輯錄的《敦煌曲子詞 集》一書,得知它的題材非常廣泛: 1 燕樂與詞的關係,參考 (1)葉嘉瑩: 《唐宋詞名家論集》〈論詞之起源〉,(臺北:國文天地),1987 年 11 月,頁 118 。(2)吳熊和: 《唐宋詞通論》第一章第一節〈樂與詞〉,(杭州:浙江古籍),1989 年 3月, 頁 2-10 。(3) 《中國大百科全書(正體字版)》〈中國文學一〉,(臺北:錦繡出版),1992 年 12月,頁 95 。 2詞牌與詞律,參考陳弘治老師: 《唐五代詞研究》第一章緒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0 年 3月, 頁 1-21 。王熙元:〈詞學導讀〉,周何、田博元主編:《國學導讀叢編》下冊,(臺北:康橋出版),1980 年 4月,頁 913-919 。 南台通識電子報 57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