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试析汉语外来词的方言标注研究.docx

发布:2022-10-31约6.19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试析汉语外来词的方言标注研究 试析汉语外来词的方言标注研究 一、引言 外来词也称借词,是指一种语言从其他民族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是不同的文化发生沟通与碰撞时在语言中留下的痕迹。外来词兼具外来语言文化因素和固有语言文化因素,亦即具备语言文化二重性(史有为1991:1216,2000:114119),因此是我们观察借出语和输入语两种语言文化的窗口。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中外文化沟通的全面发展,汉语吸收外来词的范围和数量到达了史无前例的程度,各种语源的外来词层出不穷。世界上一些先进的文明国家,往往都有一批研究外来词的专家,有不少的外来语词典。一般老百姓,假如有兴趣的话,能够随时查阅,既能扩大知识面,又能提高文化修养。反观我国,不无遗憾。研究外来词的专家很少,编纂成的专著和词典更不多见。广大人民群众对这方面的知识,几乎等于零。这与我们改革开放的大气候显得异常不协调。(季羡林1991:2)季先生的这番话,道出了外来词词典的重要性和外来词研究滞后的状况。20多年过去了,学界对外来词的关注空前高涨,在中国知网上用外来词借词搜索篇名,我们能够找到1992年以来的外来词研究论文近1500篇,其中包括一些颇有价值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此外,外来词研究专著数量有所增加,还出现了能够当作外来词词典使用的(胡言词典关于外来语和流行语的另类解读)(胡言2006)和(外来词)(古川2020)等。然而,迄今为止,仍有一个问题一直为学界所忽视,即外来词的方言标注问题。在外来词词典的使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用方言音译的外来词要么缺乏必要的方言标注,要么方言标签极为简单,这不便于我们研究外来词的方言特征与中外文化沟通的轨迹,因而,本文将以音译外来词的方言标注为研究对象,讨论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此类标注的现状和标示的意义。 二、汉语外来词词典中的方言音译词标注调查 假如外来事物和概念在本族语中缺乏相应的表达形式,我们要么用意译的办法创造新词去指称,要么通过音译去引进,要么直接引入原文。音译本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操同一种语言的人、同一语种中讲不同方言的人和同一语种中讲一样方言的人都会由于对原词读音的把握不同、选字不同、省略的音节不同等多种原因此创造出不同的音译词,这正是一名多译的原因所在。正由于如此,荔枝一词进入英语后,被写成litchi,leechee,lichee,lichi,lychee等不同词形,chocolate一词进入汉语之后,曾有过朱咕呖朱古力朱古律巧克力等不同译名。音译词曾经困扰一些关注语言的人,比方,80多年前,石声汉发表了(关于标准译音的建议)一文,指出外来词音译时的一些问题:过去的译音有三个通病,即用方言来译音、不依原字的音来翻译、取字怪僻,其中一个根本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方言不统一,各人按照方言译音,以致一个字有很多译法,几个字译成同一个音,纠纷错杂,很难弄得清楚(石声汉1933:1)。这讲的是音译外来词消极的一面。然而,有一些方言音译词得到了公众的成认,在人民口头中推广开来,成为通用语的一部分,这讲明它们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值得被收录进普通语文词典中,比方粤方言音译词的士不仅进入了汉语通用语,其中的的甚至已经演变成一个构词能力极强的外来语素。因而,方言音译词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在近代中外文化沟通史上,上海和广东曾是两个最活跃的地区,吴语和粤语中曾出现过大量的方言音译词,但是由于它们的使用频率可能不高,流布可能不广,有的甚至仅为当时少数人使用,因而除了极少数留驻在当代汉语中之外,大部分已经成为历史词汇,不合适收入(当代汉语词典)(辞海)这样的规范性辞书。现存的三部外来词词典中,胡行之的(外来语词典)(1936)和岑麒祥的(汉语外来语词典)(1990)均未提供外来词的方言信息,仅有(汉语外来词词典)(1984)提供了少量这方面信息。为了研究汉语中的英语借词,我们曾经把(汉语外来词词典)中直接来源于英语的外来词词目全部录入语料库,共得到4645个不同词目,其中仅154个词在释义中带有〈方〉这样一个简单的方言标签。为了弄清这些词的方言源头,我们首先参考了高名凯、刘正埮先生1958年的专著(当代汉语外来词研究),查找到其中31个词的方言源头。此外,我们查询了五卷本的(汉语方言大词典),找到36个词的方言标注,其中23个词是高、刘二位未曾标注的。这两部文献对大部分词的方言标注是一致的,但有3个词的标注令人费解:对于波(ball球)的方言源头,前者认定为闽语,而后者标注为粤语;此外,后者注明派斯(pass扑克牌)属于吴语和粤语,菲林(film胶卷)属于客家话、粤语和闽语。高、刘二位先生在专著中列出了少数来源于沪方言的词,但都不在这154个词之列。于是,我们又对照吴语研究专家钱乃荣先生的专著(上海方言)(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