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伦理学第2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二 章 公共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 第 一 节 中国传统公共伦理思想与实践 一、中国古代公共伦理思想与实践 (一)先秦时期 氏族社会之前:无君无臣,无上下之道。 氏族社会:氏族民主制,天下为公 夏商时代:立典则、用法度 商汤:总结“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儆戒百官不要沾染“三风十愆”,否则“家必丧”。 1、周公姬旦 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食采邑于周(今陕西宝鸡东北),故称之谓周公,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 周公以其终生辅国安邦,其 “敬德保民”以及“礼”的思想,乃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自东汉 以来,人们常以“周、孔”并称。唐韩 愈则把周公列入儒家道统的关键人物 之一。 突出:1、重视人才 2、勤政廉洁 2、《尚书》 倡导君臣“明德”,反对“凶德”、“暴德” 反对:“惟官、惟反、惟内、惟来” 主张:“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主张:“重我民”、“施实德于民” 3、《左传》 提出:修德保国,以德克敌 提倡:统治者“修己”,“修己而不责人”。 提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 提出伦理规范:义、信、仁、忠 4、孔子的公共伦理思想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主张“德政”,反对“暴政” 居官者:“克己”、“修己”、“正身” 达到:“修己以教”、“修己以安百姓”。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5、孟子 “仁政”为官从政者最高的道德标准。 要“仁民”、行“仁政”。 “仁者,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为官者,担负天下重任,要艰苦磨练。要锻炼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6、荀子 主张: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 为官应成为众人的表率:“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仪也”。 主张修养侧重于教化。“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做“民之父母”。 (二)汉唐时期公共伦理发展 1、《大学》的思想: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 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 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 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提出三个原则(三纲)和八个步骤(八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个原则)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主张:慎独 2、董仲舒 核心:提供了“君为臣纲”的伦理原则。 建立了“三纲五常”公共伦理体系。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主张:实行仁义德政。 德政的重要手段:“得善化民”,实行德化教育。“任德教而不任刑”。 3、诸葛亮 公忠:“竭股肱之力,孝忠贞之节,继之以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严明法令,赏罚必信。 4、唐代公共伦理思想 强调:“行孝必先以忠”、“忠者德之正”。 唐太宗: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贞观政要》中的公共伦理思想: 第一、重信 第二、慎 第三、重视人才 (三)宋元明清时期公共伦理思想 宋明时期,强化封建专制,以理学为本,推行忠、孝、节、义;对个人行为强调“持节”、“尽忠”。 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成为知识分子晋身仕途的必读书目。 范仲淹:官吏应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王安石:“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朱熹:“为政以德”。强调“修德”、“爱民”“为政在于得民心” 4、明清时期 海瑞:主张把“利民”与“利国”结合起来。 主张:官员要恪守公、勤、廉、慎,为民做事。 顾炎武:国家的混乱,政治的腐败,其根源都在于人心不正和风俗浅薄。在朝廷,必须抓教化;在士人,必须有廉耻;在百姓,必须提倡名节和正风俗。 王夫之:为官者要“公天下”,反对“家天下”,“以德之顺逆定天命之去留”。 二、中国近代公共伦理思想的启蒙 社会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