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栽培技术规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县粮食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
小麦栽培技术规程
一、品种选择
选用半冬性中熟,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综合抗性(抗寒、抗干热风等)好、增产潜力大的品种,如矮抗58、周麦18、周麦22等。
二、播前准备
1、精细整地: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力水平较高的壤土地作为创高产田块。要求有机质含量>10 g/kg ,全氮含量>0.9g/kg,速效磷含量>15mg/kg,速效钾含量>100mg/kg。整地质量达到“深、净、细、实、平”标准,耕深20--25cm,做到表层细碎,上虚下实,畦平埂直。
2、种子处理:推广使用包衣种子,全部种子由正规种子企业提供,确保所选种子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为实现苗齐、苗匀、苗壮打好基础。
3、播种
半冬性小麦的适宜播期为10月7-15号,播量7-9kg/亩,播种深度3-5cm。采用机播耧播种,做到深浅一致,播种均匀,无缺苗断垄现象,确保全田苗匀、苗壮。
4、肥水运筹
4.1底肥:底肥施用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在土肥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一般667m2施腐熟有机肥3-4 m3,小麦配方底肥25~30kg或碳铵40~50kg、过磷酸钙50~60kg、硫酸钾(氯化钾)10~15kg。氮肥底施40-50%,追施60-50%;磷钾肥底施70-80%,追施30-20%。玉米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还田量为300kg/667m2。秸秆还田地块氮肥用量增加10-15%。
4.2追肥:3月中下旬小麦拔节后,结合浇水亩追小麦配方追肥30-40kg;4月底-5月中旬,结合小麦防病治虫,每亩叶面喷施1-2%尿素加0.3%磷酸二氢钾加天丰素一袋(8g)50kg混合溶液2-3次,每次间隔7天,补充营养,延长叶片功能期。
4.3水分管理:根椐苗情、天气和土壤墒情浇好底墒水、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播种期间土壤墒情不足,必须浇好底墒水,确保足墒下种。底墒充足时,原则上不浇越冬水;底墒差,播种后至封冻前无充足降水,在小雪至大雪期间(日平均气温2~5℃)浇好越冬水,浇后要及时划锄保墒。3月中下旬小麦拔节后结合追肥浇水一次。4月底-5月初小麦扬花期浇好灌浆水。5月中旬以后不再浇水,以保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5、田间管理
5.1划锄:冬灌和春季浇水后,及时划锄,破除板结,增温保墒,消灭杂草,促进小麦健壮生长。
5.2化控防倒伏:小麦起身期亩头数超过80万且有旺长趋势的麦田,亩用“多效唑”30g对水25~30kg叶面喷雾防倒,一定做到不漏喷不重喷。
6、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6.1病害防治
小麦病害主要有全蚀病、纹枯病、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等。
6.1.1全蚀病
⑴土壤处理:小麦整地时,亩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5-3kg加干细土20kg均匀撒施后耕翻;
⑵药剂拌种:用2%立克秀10或2.5%适乐时20,兑水,拌麦种10,拌后堆闷1~3小时,待药液全部吸收后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25~30kg进行叶面喷洒。
7.2预防“倒春寒”
7.2.1合理化控:对小麦起身期群体大于80万头的麦田, 亩用15%多效唑30g,对水25—30kg进行叶面喷洒,提高小麦抗寒能力,喷洒时一定注意不漏喷、不重喷。
7.2.2适时灌水追肥:在寒流来临前及时灌水,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防御早春冻害;若小麦早春遭受冻害,立即结合浇水追施速效氮肥。
7.2.3叶面喷肥:起身期亩喷洒0.3%磷酸二氢钾加天丰素1袋(8g)混合液30kg,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寒性。
7.3预防干热风
孕穗至灌浆期,亩用1-2%尿素加0.3%磷酸二氢钾加天丰素1袋(8g)50kg混合溶液喷洒叶面,间隔7天喷洒一次,连喷3次,延长叶片功能期,预防干热风。
8、适时收获
小麦蜡熟中后期采用大型联合收割机及时收获,并做到分品种单收、单打、单贮,防止机械混杂。收获后,及时晾晒,防止发霉变质。
5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