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斜颈的诊断与治疗.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儿斜颈的诊断与治疗 一 什么是小儿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俗称歪脖子病,是指以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和颜面部变形为特点。临床上,斜颈除极个别因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和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患者外,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造成的肌性斜颈 二 小儿肌性斜颈的发病原因 本病形成的原因尚未完全确定,除先天性畸形学说外,有不少学者认为由胸锁乳突肌局部缺血引起肌纤维化所致。缺血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通常认为有三种: 一是孕妇的营养不良: 二是怀孕时胎位不正,如胎内头位长期偏向一侧; 三是损伤,如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因受产道或产钳挤压出血,血肿机化形成挛缩;或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运供应,使该组织缺血性改变而致。小儿肌性斜颈如不及时治疗,患儿病久会引起患侧颜面部发育受影响,健侧一半的颜面部也会发生适应性的改变,如面颊一侧大,一侧小,鼻子歪斜,眼睛斜视,使颜面部不对称。 严重的可伴有代偿性的胸椎侧凸畸形,会给患儿造成终身痛苦。其它造成斜颈的原因也是有的,但在幼儿比较少见,包括:(1)颈部组织发炎,例如急性淋巴腺发炎,因为肿痛的关系,也会使头歪到一边去;(2)运动伤害、睡姿不良等也可能引起一侧颈部肌肉痉挛,使颈部活动不对称;(3)视力不对称也会造成头歪歪的;(4)神经方面疾病如脑性麻痹,也可能有颈部肌肉收缩异常情形出现。这些原因使颈部活动受限,症状与斜颈相似。 三 临床表现 1)头倾向一侧,下巴朝对侧肩膀。2~3周后斜颈畸形更加明显 (2)颈部出现硬块;一般在出生后或出生后2周内可触及颈部肿块,位于胸锁乳突肌中下段,以发生于右侧者多见。此肿块呈梭形,无压痛,一般在1~2个月后达到最大,之后逐渐缩小至完全消失,此类患儿中有一部分可发生肿块不消失并产生肌肉纤维化和挛缩引起斜颈畸形 (3)脸部左右大小不对称;先天性肌性斜颈早期未得到有效治疗,2岁后即会出现颜面部畸形。主要表现为面部不对称,双侧眼外角至口角的距离不对称,患侧距离缩短,健侧增长。患侧眼睛位置平面降低,因双眼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易产生视力疲惫而出现视力减退。健侧颜面部圆而饱满,患侧则窄而平。颈椎可发生代偿性侧凸畸形。此外,患儿整个面部,包括鼻、耳等也可出现不对称性改变 (4)颈部活动受限制。这些症状可能一出生就有,也可能在后来才慢慢出现,有些症状也可能不经治疗而自己消失 四 诊断与鉴别诊断 小儿头部常偏向一侧,在患病一侧颈部可摸到一硬肿物,没有明显压痛。 3~6 个月后,颈部肿物在胸锁乳突肌处变成一个条索状肿块,患儿颈部活动受限,尤其以向患侧旋转和向健侧侧屈更明显。头向患侧倾斜、前倾,面旋向健侧,患侧耳朵向下接近胸锁关节。 应注重同以下几种原因引起的斜颈相鉴别: (1)先天性骨性斜颈 本症多系先天性枕颈部畸形所致,包括短颈畸形、颅底凹陷、半椎体畸形、寰枕融合及齿状突发育畸形。上述疾病可造成斜颈及面部不对称,但一般不会产生胸锁乳突肌的典型条索状挛缩带及肿块,X线检查可明确上述诊断。 2 颈部淋巴腺炎 婴儿期患有颈部淋巴腺炎,可迅速发生斜颈并可出现颈部肿块,但此肿块往往压痛明显并不位于胸乳头肌之内。 3 自发性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 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同样可以引起斜颈,但此病多有稍微外伤或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主要表现为颈部旋转运动受限及颈部疼痛症状明显,胸锁乳突肌仙无紧张条索带,X线检查可鉴别。 4 颈椎结核 颈椎结核可使胸锁乳突肌痉挛而产生斜颈,但此类患者颈部疼痛明显,颈部活动明显受限,下颌偏向患侧,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五 分型 可根据肌肉及纤维组织所呈比例,分为三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