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德惠市第七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3.docx
吉林省德惠市第七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二)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吉林省德惠市第七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二)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二)”为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本节课做好铺垫。接着,利用课本中的案例和数据,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降水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创新意识。通过探究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地理实践力;引导学生分析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锻炼其综合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激发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了解了降水的定义、类型和测量方法,对世界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有了初步的认识。此外,他们通过之前的地理学习,对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所提高。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探索世界各地的气候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极端气候现象的关注。他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具备一定能力,偏好通过案例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喜欢直观的图表和案例来加深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全球降水分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时可能会感到困惑,特别是在分析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时,可能难以把握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对于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解,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可能是学生面临的一个挑战。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
2.辅助材料:准备世界降水分布图、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数据图表,以及相关降水现象的视频资料。
3.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讨论区,每组配备必要的学习用品,如绘图工具、计算器等。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包括降水分布的地图和案例,要求学生预习并记录关键信息。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问题如“描述你所熟悉的地区的降水特点”和“推测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收集学生的预习笔记,监控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教材和补充材料,了解降水的分布规律。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在线平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群和在线平台进行资源分享和进度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展示不同地区的降水现象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的空间差异。
讲解知识点:讲解降水的形成过程和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等。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特点,让学生绘制降水分布图。
解答疑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确保学生理解重点内容。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听讲并思考降水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参与讨论,绘制降水分布图,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同学讨论交流。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清晰讲解降水分布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绘制降水分布图,让学生实践操作。
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促进团队合作和沟通。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绘制本地降水分布图和解释其成因的作业。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网站和书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球降水分布。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提供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降水分布图绘制和分析。
拓展学习:利用提供的资源,学生自主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收获和不足。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提升学习效果。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难点是分析影响降水分布的各种因素。通过上述教学实施过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这些重点内容,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合作学习克服难点。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降水量的测量工具和方法:介绍雨量计、自记雨量计等测量工具的工作原理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