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七年级
3.授课时间:第3章第2节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特点。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温变化的能力。
【教学内容】
1.气温的概念及单位
-气温的定义
-摄氏度和华氏度的换算
2.气温的变化规律
-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
3.气温的分布特点
-全球气温分布规律
-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气温的概念、变化规律及分布特点。
2.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典型地区的气温变化实例。
3.互动讨论法:讨论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气温是什么吗?气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解气温的概念及单位(5分钟)
1.讲解气温的定义,摄氏度与华氏度的换算。
三、气温的变化规律(10分钟)
1.讲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四、气温的分布特点(10分钟)
1.讲解全球气温分布规律,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五、案例分析(5分钟)
1.分析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气温差异及原因。
六、互动讨论(5分钟)
1.讨论: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七、课堂小结(2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八、课后作业(2分钟)
1.布置与气温相关的课后作业。
【教学评价】
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温概念、变化规律及分布特点的理解。
2.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观念,使其能够理解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地理意义,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通过观察气温变化,预测天气状况,为生活、学习提供参考。
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学习气温的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4.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关注气候变化,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换算:理解气温的定义,掌握摄氏度与华氏度的换算方法。
-举例:讲解气温为何物,如何用摄氏度和华氏度来表示温度。
-气温的变化规律: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举例:解释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以及一年中气温的季节性变化。
-气温的分布特点:了解全球气温分布规律,特别是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举例:分析赤道地区与极地地区的气温差异,以及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原因。
2.教学难点
-气温日变化规律的理解: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突破方法:通过图表和实例,直观展示气温日变化的过程,强调太阳辐射对气温的影响。
-摄氏度与华氏度换算的掌握:换算方法容易混淆,学生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突破方法:设计换算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加深记忆。
-全球气温分布规律的应用:学生需要将气温分布规律与实际的地理位置相结合,这对于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突破方法:使用地图和气候分布图,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分布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学生需要将气温变化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理解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突破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如讨论不同气温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对生产的影响。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
-地理教学挂图
-气候分布图
-交互式白板
-计算器(用于气温单位换算)
2.软件资源:
-地理教学软件
-气温变化模拟动画
-课程相关PPT课件
3.课程平台:
-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在线学习平台(用于发布作业和拓展学习材料)
4.信息化资源:
-电子教科书
-网络气温数据库
-电子教案
5.教学手段: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互动讨论法
-小组合作学习
-实物展示和演示
-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
-课堂问答和即时反馈系统
6.辅助材料:
-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图表和数据
-各地气温分布实例
-气温单位换算练习题
-气候变化相关新闻和文章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吗?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
展示一些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