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脑血管疾病的护理.ppt

发布:2023-11-29约9.14千字共9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病 因 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 颅内动脉瘤 脑动静脉畸形 其他:脑动脉炎、 血液病等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62页;编辑于星期一\0点59分 高血压 脑微动脉瘤 脑小动脉痉挛 破裂、出血 远端脑组织缺氧坏死 出血、水肿 易出血因素 脑动脉管壁薄弱 大脑中动脉分支呈直角 易形成微动脉瘤 发病机制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63页;编辑于星期一\0点59分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64页;编辑于星期一\0点59分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65页;编辑于星期一\0点59分 临床表现 高血压病史 多在活动状态下急性发病,迅速进展 有明显的全脑症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血压明显增高 有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 可有脑膜刺激征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66页;编辑于星期一\0点59分 临床表现 壳核出血(内囊外侧型出血):最常见 头和眼转向出血病灶侧,呈双眼“凝视病灶”侧 三偏:出血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对侧同向偏盲 出血灶在优势半球,可伴有失语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67页;编辑于星期一\0点59分 临床表现 丘脑出血(内囊内侧型出血) 占脑出血15-24% 向外压迫内囊---三偏症状 向内破入脑室---高热、昏迷、瞳孔改变 向下扩展---损伤丘脑下部和脑干,出现高热、上消化道出血,最后继发脑干功能衰竭而死亡。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68页;编辑于星期一\0点59分 临床表现 脑桥出血 小量出血:交叉性瘫痪 、 凝视瘫肢 大量出血常破入第四脑室 昏迷 死亡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69页;编辑于星期一\0点59分 临床表现 好发于中年以后,多见于50-60岁以上的病人 起病:较缓,常在安静或休息状态下发病, 1-3天达高峰 先兆:部分病人在发作前有前驱症状(头痛、头晕等) 约25%人有TIA发作史 多数病人无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的改变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30页;编辑于星期一\0点59分 临床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 病灶对侧偏瘫 偏盲 偏身感觉障碍 失语、失认等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31页;编辑于星期一\0点59分 临床表现 椎-基底动脉系统 眩晕、呕吐、 共济失调 交叉性瘫痪等。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32页;编辑于星期一\0点59分 临床表现(分型) 1、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IND) 时间超过24小时,但在1-3周内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 2、完全型: 起病6小时症状即达到高峰,为完全性偏瘫,病情重,甚至出现昏迷,多见于血栓-栓塞。 3、进展型: 局灶性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阶梯式加重,可持续6小时至数日。 4、缓慢进展型: 症状在2周以后仍逐渐发展,多见于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栓形成。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33页;编辑于星期一\0点59分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脑脊液 CT和MRI  脑CT扫描: 在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 MRI: 可在数小时内检出脑梗死病灶。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34页;编辑于星期一\0点59分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35页;编辑于星期一\0点59分 诊断要点 年龄、病史 发病情况: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起病 症状、体征 CT、脑血管造影等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36页;编辑于星期一\0点59分 治疗要点 一、防止血栓进展及溶栓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 小剂量阿司匹林、抵克力得、潘生丁等 2.抗凝—防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 肝素:50-100mg静点,3天左右, 用于进展性卒中,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随时观察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时间 速避凝、法安明、立迈青等 3. 降纤—使纤维蛋白原降解而清除 蝮蛇抗栓酶、降纤酶、克栓酶、普恩复等 4.溶栓—促进纤溶系统活性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37页;编辑于星期一\0点59分 治疗要点 一、防止血栓进展及溶栓治疗 4、溶栓 适应症:年龄小于70岁 无意识障碍 CT排除出血且无低密度病灶 血压低于200/120mmHg 近期无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大手术史 非出血体质 溶栓时间窗:6小时内 常用制剂:尿激酶 、东菱克栓酶、链激酶、t-PA等 用法:50-150万单位冲击治疗,监测凝血相 本文档共98页;当前第38页;编辑于星期一\0点59分 治疗要点 二、增加局部脑血流,改善微循环 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