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社区保健与康复课件.doc

发布:2017-04-18约1.18万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社区保健与康复 制作人:邹史英 社区儿童保健 儿童期划分为下列几个阶段: 胎儿期:从受精开始到小儿出生(38周)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至第28天 婴儿期:自出生后至满1周岁 幼儿期:1-3周岁 学龄前期:从3周岁至入小学前(6、7岁) 学龄期:从入小学起( 6、7岁)到青春期 青春期:11-13至18-20岁 儿童保健主要关注0-6岁,尤以婴幼儿为 重点对象 新生儿期保健 新生儿的主要生理神经心理特点: 保健要点: 1.做好新生儿的护理:1)保暖:新生儿调节体温的功能差,早产儿的体重越低,越要注意保暖 2).提倡母乳 3).日常护理 2.建立新生儿访视制度 3.新生儿疾病筛查: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4.预防接种:卡介苗、乙肝 5.新生儿早期教育 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较弱,而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强,胃底发育较差,易引起溢乳;肝脏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活性较低,也是引起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特殊的生理性神经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当发生神经系统疾病、损伤或颅内出血等严重疾病时,这些反射可减弱或消失少数新生儿生后1~2天在心前区可闻及心脏杂音,这与动脉导管未闭有关。 新生儿期保健管理访视内容:初次访视时应询问新生儿出生时情况、分娩情况、有无窒息、出生时体重、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情况等;睡眠、哺乳、大小便情况;检查新生儿面色、皮肤有无感染和黄疸,肝脾有无异常肿大,五官、四肢、生殖器有无畸形,呼吸道、消化道是否通畅等。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同时宣传指导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口腔、腋下、脐带、臀部 皮肤等的护理)。 1.1 在新生儿生后第7d进行第一次访视,观察了解新生儿一般情况、黄疸情况、脐带结痂是否脱落、脐窝是否有分泌物或肉芽组织。并对新生儿行为进行检查,如觅食、拥抱、握持反射等、肌张力有无异常等 1.2 第二次访视在生后14d进行,了解黄疸消退时间、测量体重,以了解生理性体重下降是否恢复到出生时体重,如未恢复应查找原因给与指导。采用简易方法检测视力、听???。对新生儿出现的生理性乳腺肿大、新生儿月经(假月经)等,予以正确解答。 1.3 生后28d进行第三次访视,对新生儿生后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观察行为反射、肌张力,测体重。若测量值与出生时体重对比≤500g者,要分析原因,查找有无潜在性疾病。指导家长学会使用小儿生长发育图。对低体重儿、人工喂养儿、冬季出生的新生儿应投预防量的维生素D2剂。 每次访视后,要认真填写访视记录。访视内容及指导处理意见,如发现异常可增加访视次数。新生儿满月后转到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儿童系统保健管理。 婴儿期保健 主要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特点 保健要点:1.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合理安排断奶及饮食。 2.早期教育:感知觉和智能、运动、环境适应能力 3.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体格锻炼:培养婴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如睡眠、进食、大小便等 4.预防接种防治常见病。 5.儿童系统管理: 6.健康教育 具体实施方法:儿童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体检情况及时填入健康档案中(儿保大卡),以便随访观察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儿童的发育状况和营养情况。一对一的进行喂养知识的讲解与指导。并对适龄儿童的早期教育给与干预。在社区经常举办类似宣教活动。 计划免疫制度: 我国有完善的儿童计划免疫制度和程序。出生即为新生儿接种卡介苗、乙肝疫苗,建立计划免疫登记表、卡、证。要完成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混合疫苗、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乙肝疫苗等;另外还有流脑基础免疫。 识别和预防常见病:小儿四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腹泻、肺炎、营养性贫血是小儿常见病, 也是小儿重点防治的“四病”) 幼儿期保健 主要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特点 保健要点: 1.定期健康体检: 2. 合理营养; 3.早期教育及体育锻炼; 4.预防接种及防治常见病:按时进行接种,防治常见病 5.预防意外损伤:幼儿好奇好动,但识别危险的能力差,应注意防止异物吸入、烫伤、触电、外伤、中毒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 1-2岁的幼儿每半年一次 1)问诊:喂养情况、运动和语言发展情况、生活习惯、预防接种和疾病史 2)体格测量:身高、体重、头围、胸围 3)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血红蛋白 幼儿生长发育仍较快,应注意供给足够的能量及优质蛋白。l8个月左右可能出现生理性厌食,应培养孩子不挑食、不偏食的饮食习惯。 从语言和动作方面 幼儿1~1.5岁学会走路,2岁以后能够并且喜欢跑、跳、爬高。与此同时,手的精细动作也发展起来,初步学会用玩具做游戏。幼儿学走路时要由成人牵着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