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变得越来越聪明了.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人类变得越来越聪明了吗1984年11月的一个星期六,一位年已五十的心理学家在新西兰一所高校翻阅数据。他收到同事发来的荷兰两代十八岁少年的智商测验结果。他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是相同的测验,那些1982年的孩子的得分,比1952年的得分高多了。人类是否在变得越来越聪明?这位心理学家好奇地给同行们发了封邮件,问全世界各地的研究者要数据。(当然,那个年代还没今天咱们这么方便。在微博上一吐槽,同行的数据与板砖纷纷来了。)结果令人惊讶。综合来自不同国家的数据,他发现了一个人类智商变迁的小规律:每年智商提高0.3%左右,每十年提高3到5分左右。每三十年提高十二到二十个点左右。这就是著名的弗林效应(Flynn effect)。这位心理学家就是弗林(Flynn)。在1987年,弗林将14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智商数据收集上来,在《心理学公报》(Psychological Bulletin)发表论文《Massive IQ gains in 14 nations: What IQ tests really measure》。恰逢其时,当时是美国关于教育平等与种族主义反思的一个高峰期。另一位心理学家理查德(Richard J. Herrnstein)与合作者1994年出版了一本关于智商的专著:《钟形曲线》。理查德在书中报告了低智商人群容易犯罪与出现各类反社会行为,同时报告了非裔美国人的各项智商测试成绩越来越低于白人与东亚人,美国最低智商人群是一个印第安人保留区等。因此,作者们宣称:1)智商测验测试的特质是可靠的;2)这些特质是由我们的基因决定的,很稳定,难以改变。对今天的心理学家来说,这样的结论已经属于胡说八道。因为理查德的结论是那么容易推论出另一个结论:白人必然比黑人高明。更不可思议的是,理查德们在书中公开建议:减少外国人移民到美国,以避免降低全国平均智商。《钟形曲线》一出版,销量过大,关于黑人与白人是否真有先天差异,成为美国当时热门议题。各路人士纷纷上前吐槽,其中有份量的板砖不计其数。[^1] 如畅销书《异类》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就是当年踊跃上场拍砖的年轻小将。APA(美国心理学会)也卷入了这段公案,派遣学术调查组去详细调查心理科学中关于智商与种群等的各类证据。以致笔者在十年前发给同事们的手册《APA心理与教育测验标准》中,还留下了关于这段公案的争议痕迹:心理测验并不能证明也不应用于证明种族与文化高低弗林效应在这个公案中,也经常被各路板砖人士拿来引用。与理查德相反的是,弗林本人是一个坚定的种族平等主义者,研究智商的目的也是为了捍卫自己的种族平等观念。毕竟,人类越来越聪明,那么,我们凭什么阻止黑人移民呢?凭什么相信黑人的智商不如白人呢?凭什么不给黑人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呢?凭什么不能相信黑人在更好的教育环境之下,智商会提升呢?解释弗林效应的主要原因,有很多条。除了以往弗林提到的环境改善、生育技术改善、教育与对智商测验的熟悉之外,在他2011年新作《智力是什么?——超越弗林效应》与2012年新作《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了吗?》中,弗林日益相信一种新解释,就是那些1%的由基因带来的智商卓越的人,会主动去寻找更多新鲜刺激、更复杂的多元化工作环境,慢慢地,这些1%的遗传优势扩大为99%的优势,并且遗传给下一代。聪明的人越来越聪明、越来越知道自己不聪明、越来越知道如何更聪明、越来越知道不同领域的聪明人在哪里。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加深了鸿沟。如,大批量高智商人群借助github等共创站点,很快明白下一步创作方向。再如少数科学家聚集在一个小众社区,纷纷表示对脏乱差的数据整理流程不满。这个时候,通过努力与参考其他领域的好方法,很快就可以将这个问题彻底解决。解决后,这批人又发现新的问题。在一边发现自己越来越笨的过程中,另一边是整体社群变得越来越智慧。[^2]## 标准九那条历史公案中的“钟形曲线”是什么呢?它就是被高斯、高尔顿等无数人,誉为上帝曲线的正态分布曲线。达尔文表弟高尔顿叹道:“我几乎不曾见过像误差呈正态分布这么激发人们无穷想象的宇宙秩序”。如下图所示:[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曲线,因为在形状上是个钟形,所以也被称之为钟形曲线;又因为是被高斯首先在数学上证明,因此正态分布也被称之为高斯分布[^3]。让我们穿越到高斯那个年代。在1809年与高斯一起玩一个非常高明的思想游戏。假设上帝是个苦逼的实验科学家。在造人的时候,他进行了大量实验。这些实验,每次都会出现一些误差。这些误差是如何分布的呢?比如,人类的智商、身高、胆固醇含量等。[^4]高斯注意到一个现象,无论上帝进行造人实验时,怎么偏差,呆在上帝旁边的宇宙观察者总会发现——一位“好“的人,必然是趋近算术平均值的。那么反过来,我们推导这些误差分布,是不是可以下结论:误差分布的极大似然值必然就是等于算术平均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