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浙大.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国文学(2)》课程作业
姓名:
学 号:
年级:
学习中心:
—————————————————————————————
第一编 唐代文学
第一章 初盛唐诗人
一、填空题:
1.“初唐四杰”是指( 王勃 )、( 杨炯 )、( 卢照邻 )、( 骆宾王 )。
2.“初唐四杰”中擅长歌行体的是( 卢照邻 )和( 骆宾王 ),擅长五言律诗的是( 杨炯 )和( 王勃 )。
3.被称为“七绝圣手”的诗人是( 王昌龄 )。
4.陈子昂提倡( 兴寄 )和( 风骨 ),表明了他的革新诗风的主张。
二、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的是在初唐高宗至武后初时期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他们4位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在唐诗开创时期,对开拓诗歌的题材领域的开拓、格律的形成方面都起了很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2.王孟诗派
“王孟诗派”指的是因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孟浩然而得名的诗派,也是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派。该派诗人在创作内容中较多地描写山水田园的风光与人们的闲适生活。该派的其它成员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3.高岑诗派
“高岑诗派”指的是因代表人物是高适和岑参而得名的诗派,也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派。该派诗人在创作内容中较多描写大唐国家边塞风光与将士们的征戍生活。该派的其它成员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等人。
4.“沈宋”
“沈宋”指的是沈佺期与宋之问的合称,都是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两人对唐诗的贡献主要在于声律方面。他们从前人和时人应用形式格律的各种实践中,将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最后完成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使后来的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可以有一定的规则去遵循。
三、简答题:
1.“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作用。
答:“初唐四杰”对唐诗的促进作用在于:1.开始注意韵律格式,逐步形成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2.开始把诗歌从宫庭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和思想;3.五言律诗的形式开始有了初步的定型。
2.两次出塞的诗人是谁?有何代表作?
答:两次出塞的诗人是——岑参;
他的代表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3.简述王维的艺术成就。
答:王维的艺术成就主要有:1.既能概括地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2.准确捕捉表现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3.他的作品往往兼具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4.在语言上清新洗炼,朴素中有华采。
4.高适的边塞诗有何特色?
答:高适边塞诗的特色:除长篇歌行外,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诗人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总体的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5.高适《燕歌行》的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
答:高适《燕歌行》的主要思想是: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表示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诗歌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表示的不满。
四、论述题:
1.试论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贡献。
论: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贡献主要有:
1.在诗歌理论方面:陈子昂提倡“风骨”和“兴寄”,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词采相结合,这对唐诗风骨的形成与新诗风的开辟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2.在诗歌创作方面: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诗中所包含的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体现了唐诗的风骨。
3.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影响了整个唐代,他对风骨的追求,提出的诗歌美学,对唐诗风骨的形成与新诗风的开辟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2.结合具体作品说明张若虚和刘希夷在唐诗发展方面的贡献。
论:张若虚和刘希夷在唐诗发展方面的贡献有: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篇长篇歌行,虽然采用乐府旧题,却赋予诗歌新的内容,作者将诗情、画意和对宇宙奥秘与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又无迹可寻的诗境。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在诗境创造方面与之相类似。
他们在诗歌意境创造上的进展,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将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等,都表明了唐诗意境的创造已到达炉火纯表的阶段,更是为为之后盛唐诗的出现、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3.结合具体作品说明岑参边塞诗的创作特色。
论:岑参边塞诗的创作特色:
在边塞诗方面,岑参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支配下,诗人对军旅生活、边塞风物与民域风情热情歌颂,突破之前在诗歌创作中局限于描写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表现方面,岑参借鉴了高适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