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发展综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学 院:姓 名:学 号:课程论文题目:
课 程 名 称:
评 阅 成 绩:
评 阅 意 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发展综述
(13级园艺23班)
摘要:居住区环境景观,是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出现于生活中的,并引领人们更进一步走进高尚生活。居住区景观发展至今,已经从简单化到复杂化、从低俗到高尚、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等,在其发展历程中,设计风格多种多样,设计元素变化万千,制作材料更是新颖。
关键词:风景园林;居住区;景观设计.
前言
城市居住区是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在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根据联合国的统计预测,在2000年到2010年之间,全世界将有50%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25年,世界城市人口有比例将会占到60%,城市人口将会首次超越农村人口,人类将进入城市时代。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的人均绿地占有率不断下降,于是人们已经不再满足基本的生活居住环境,要求增加城市绿地占有率,并且要提高居住环境质量[1]。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随着经济水平提高也越来越立意新颖,变化多样,层出不穷,真正意义上的引领人们走进高尚生活。
1 国内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历史发展
建国至今,随着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化和住房商品化程度的加剧,我国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大至经历如下四个发展阶段[2]。 1.1
50年代~70年代:启蒙阶段建国初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居住区的绿化设计,景观布置也以园艺绿化为主体,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景观设计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附属。在那个时期,居住区规划多采用欧美的“邻里单位”的规划理论,居住区范围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城市干道为界,在居住区内设有小学和日常商业点,住宅多为2~3层,类似庭院式建筑。20世纪50年代中期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方式,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置,有的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在这个时期根本没有意识到要培养我国自己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人员,只是简单模仿欧美的原设计理念。在这个时期,有地方住是最基本的,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约束了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3]。
1.2 80年代:起步阶段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居住区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受当时计划经济的影响,采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建设模式。住房建设体制以分配制、低租金、福利型为主要特征,居住区多表现为 “单位大院”的形式,也就是小时候我们熟悉的“XX家属院”。其居住者多属同一个社会团体,具有相同的社会属性,生活价值观,因此形成互动性良好的住区文化,是计划经济时代产生的独特文化形态,而这种浑然天成的住区文化却是现今居住区景观竭力追求的效果。在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地区,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地方的居住区规划更为细腻,开始涉及景观设计,注重营造生活休闲的庭院空间。居住区规划结构呈现为四级特征: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庭院[4]。 1.3
90年代: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居住区规划布局突破传统行列式束缚,关注居住区整体空间结构,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自然能结合,追求庭院空间形态的丰富,越多地向自由式布局发展;而且注重居住区环境氛围的渲染,布局开始重视室内外景色的相互渗透;建筑风格突破过去火柴盒式及欧陆风,精雕细琢,风格多元化--欧式、澳洲风格、岭南风格、新加坡风格、现代式等,各个地产商标新立异,追逐时尚。景观规划设计在这一阶段有重大突破:首先,景观规划设计一体化,手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植树种草,将建筑、道路、硬质等场地内的一切都纳入景观设计体系中,开始注重主题景观的策划;其次,绿化系统完善,以营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绿色住区为目的,注重绿地率;再次,引入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完善住区景观功能,满足用户的生活需求,如人车分流的交通规划体系、小区会所、底层架空、屋顶花园等概念;最后,大规模、配套设施齐全、拥有完整生活空间的大型现代化住区成为设计主流。然而部分景观规划设计在投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过分地精雕细刻,甚至出现过分奢华的星级酒店化倾向:过大的中央绿地、排列紧密的绿篱、庄重奢华的水景等。只把景观作为营销楼盘锦上添花的手段,注重观赏,而忽视其实用功能[5]。 1.4 21世纪:成熟时期进入21世纪,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能源、气候、卫生等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的环境意识增强,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与舒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