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胃肠道间质瘤CTMRI诊断.ppt

发布:2024-03-06约4.15千字共5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浆膜下型---外生性生长肿瘤从浆膜下向壁外生长突出,与管壁基底有蒂相连,境界清楚,一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第30页,课件共59页,创作于2023年2月浆膜下型---外生性生长第31页,课件共59页,创作于2023年2月浆膜下型---外生性生长第32页,课件共59页,创作于2023年2月4)胃肠道外型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管壁以外其它腹部部位(如网膜、肠系膜、腹膜后、胆囊、胰腺、膀胱及子宫)表现为:腹部孤立性软组织肿块,往往缺乏特征性,诊断较困难。第33页,课件共59页,创作于2023年2月胃肠道外型第34页,课件共59页,创作于2023年2月胃肠道外型第35页,课件共5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影像学良恶性区分良性肿块直径多<5.0cm,密度均匀,与胃肠壁等密度,均匀强化,很少有坏死,边缘清晰光整,无分叶,与邻近结构无粘连、浸润恶性:肿块直径多>5.0cm以上,边界不清或清,呈分叶状;容易/轻微侵犯邻近结构,远处转移;密度明显不均,瘤内实体组织强化较良性者强化明显,中央可见大片状坏死区,可与胃肠腔相通形成液平面第36页,课件共59页,创作于2023年2月胃外生性间质瘤,伴钙化,囊性变第37页,课件共59页,创作于2023年2月胃底间质瘤,伴溃疡形成第38页,课件共59页,创作于2023年2月胃外生性间质瘤囊变、坏死第39页,课件共59页,创作于2023年2月GIST伴大片状出血第40页,课件共5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关于GIST的良恶性按Levin等的标准GIST的良恶性可分为三类:1)恶性,组织学证实的转移,或浸润到邻近脏器;2)潜在恶性,具备以下任一指标者:胃部肿瘤5.5cm,肠道肿瘤4cm;核分裂相胃部肿瘤5/50HPF,肠道肿瘤1/50HPF;有肿瘤坏死;核异型性明显;细胞丰富;上皮样细胞呈巢状或腺泡状;3)不具备上述指标者为良性,据统计GIST10%-30%属于恶性,潜在恶性占70%-90%,潜在恶性随时间推移转变为恶性。所以GIST无真正良性!第41页,课件共59页,创作于2023年2月GIST病理危险度第42页,课件共5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皖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教研室皖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教研室关于胃肠道间质瘤CTMRI诊断第1页,课件共5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定义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肠道未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过表达KIT蛋白(CD117),属于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第2页,课件共59页,创作于2023年2月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是非常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曾被认为是平滑肌瘤和神经源性肿瘤。Mazur和Clark在1983年首先提出,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肿瘤,此类肿瘤并不同于真正的平滑肌瘤,而是一组独立来源于胃肠道管壁间叶组织的间叶性肿瘤。第3页,课件共5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流行病学特点GIST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1%-3%每年发病率为1-2/10万发病年龄范围广泛,从儿童至老年,无性别差异,75%发生在50岁以上人群预计中国每年的发病人数在20000-30000例第4页,课件共5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流行病学特点GIST可发生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任何部位分布比例:第5页,课件共5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临床表现及治疗与肿瘤大小、发生部位、肿瘤与胃肠壁的关系以及肿瘤的危险度等有关。肿瘤较小者(直径小于2cm)常无症状,往往体检或其它手术时无意中发现。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腹部隐痛不适、粘膜溃疡出血和贫血。50%-70%的患者腹部可触及肿块。少见症状有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肠梗阻及梗阻性黄疸、吞咽困难等。传统放化疗对GIST患者几乎无效,手术切除成为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术后5年生成率仅50%-65%。综合个体化治疗方案非常重要。第6页,课件共5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两种形态:梭型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梭型细胞70%上皮样细胞20%混合型10%四、组织病理学第7页,课件共59页,创作于2023年2月肿瘤大小不一形态多种多样大多数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质硬易碎;切面鱼肉状,灰红色,可有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性改变四、组织病理学第8页,课件共59页,创作于2023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