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测色及计算机配色第二版第八章.pdf

发布:2024-10-12约1.19万字共5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q测色与计算机配

q〔第二版〕

q第八章计算机配

第一节概述

染色生产中的配色方法

人工配色:印染厂接到加工样品后,

先由配色工作者凭经验或集存的参考档案

估算染色配方,经屡次小样试染和修改满

意后,再提交生产。

计算机配色

计算机配色的优点:

q正确配色会获得以下效益:

q染料的本钱会降至最少,一般降10%~30%。

q降低光源色变,给出不同光源下的准确配方。

q降低配色次数,提高打样效率。

q对变色现象进行预测,预先得知配方颜色的品质。

q具有精确的修色功能。修正配方、统计小样与生产

q大样的差异系数、生产机台之间的差异等,提高对

q色率。

q方便的数字化存档管理,并且可以与自动称量系统、

小样染色机、在线检测系统连网。

q进行染料、助剂的检验分析,力份、助剂效果判定等。

Datamatch计算机配色软件

人工智能精明配色

第二节计算机配色的三种方式

计算机配色的三种方式:

色号归档检索:以往生产的品种按色度值分类编号、

存档,需要时输出,可以防止实样保存中的变褪色,

但只是近似配方。

反射光谱匹配:最完善的配色〔无条件等色〕,但是

计算复杂,不容易真正实现。

三刺激值匹配:条件等色〔上图〕,与光源和观察者

关系密切。但却是计算机配色所采用的方式。

计算机配色时,多数情况是:

根底光源:采用CIE标准施照态D65。

观察者:采用CIE标准观察者。

同时提供CIE标准施照态A、冷白荧光灯CWF、三基色

荧光灯TL84等条件下的色差数据。可据此判断每

个处方的条件等色程度。

第三节计算机配色的根本原理

实现计算机配色的关键是在反射率和染料浓

度之间建立过渡函数,该函数与反射率成简单关

系,与染料浓度成线性关系。

有这样的函数吗?Kubelka—Munk函数可以吗

K/S=〔1-ρ〕2/2ρ-〔1-ρ0〕2/2ρ0=k×c

qKubelka—Munk函数的推导过程〔略〕

qKubelka—Munk函数推导时的假设:

q样品的折射率无变化。

q光线在样品内被足够地散射,呈完全扩散状态。

q光线在样品介质内的运动方向或所谓通道只有两

个,一个朝上,一个朝下,并且垂直于界面。

由于纺织品在一些情况下,不能够遵守

上面的假设,因此上述关系式经常需要校正。例如。

q镜面反射问题:在积分球中的适当位置装上镜面吸收

装置。

q将光线在样品介质内的运动方向或所谓通道增加到4

个或6个,因此需要引入更多的系数,但是计算变得

非常复杂。

虽然上述校正有一定作用,但是对配色精度的提

高与改善并不显著。

因此,目前计算机配色理论,仍然以Kubelka

—Munk函数为主。

当染色较深时,K/S值与染料浓度的直线关系

发生偏离后,可以在相邻的两个较小的浓度范

围内,用内插法解决。

Kubelka—Munk函数

K/S=〔1-ρ〕2/2ρ

对于不透明的纺织品而言,吸收系数K和散射系

数S具有加和性,因此:

K/S=(K0+K1+K2+···+Kn)/(S0+S1+S2+

···+Sn)

K0、S0——分别为纤维的吸收系数和散射

数;

q因此,对于多个染料染色的纺织品的〔K/S〕n值:

〔K/S〕n=K0+K1+K2+···+Kn)/S0=K0/S0+··

·+Kn/S0

q根据Kubelka—Munk函数,在一定染色浓度范围内,

K/S与纤维上的染料浓度成一定的线性关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