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七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学案新人教版.docx
PAGE
PAGE11
第十七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素养导读体系构建
考点呈现
学问构建
1.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核心素养
1.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缘由、调配路途的选择评价及该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2.通过产业园区建设等时事材料,全面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综合思维)
第一节
必备学问自主诊断
一、西气东输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自然背景。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经济背景:区域间的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
2.实施西气东输的缘由
(1)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为主,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②具有清洁优势的自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
③长期以来给铁路和马路运输造成很大压力。?
3.线路概况
线路
主要气源
起点和终点
一线工程
塔里木盆地
西起新疆轮南,东达上海
二线工程
中亚
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南抵广州
续表
线路
主要气源
起点和终点
三线工程
中亚
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东至福州
4.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
①将资源优势转变成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促进自然气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③推动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④实现西部能源结构优化,在沿线农村推广运用自然气,缓解因带来的环境压力。?
(2)对东部地区
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优化能源。?
②推动自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
③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
④变更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运用比例,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3)将西部地区的优势与东部地区的、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利于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二、南水北调
1.三线方案
西线工程
从长江上游引水,可自流供水,但水量有限,主要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供水
中线工程
从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库区引水,可自流北上,给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供水
东线工程
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引水,主要利用京杭运输河输送,在黄河以南,因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北达山东和天津
2.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主动意义
①社会效益:改善调入区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资金;缓解人水冲突,利于社会安定。
②经济效益: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③生态效益: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限制地面沉降。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工程为例)
①长江径流量削减,枯水季节海水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上升,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②长江泥沙淤积加重,航道淤塞。
③对沿线地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④沿线土壤易发生盐渍化。
⑤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污水排放多,降低水质。
三、西电东送
西电东送三条线路示意图
(1)缘由:西部能源资源丰富(水电、煤炭等);东部经济发达,电力资源不足。
(2)线路及其影响
线路(主力电源)
对输入地的影响
对输出地的影响
A.北线:晋、陕、内蒙古(火电)和黄河上中游(水电)→环渤海地区
①缓解能源惊慌局面,促进经济发展;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③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缩小东西部差距,对社会稳定起重要作用
B.中线:三峡和金沙江(水电)→华东地区
C.南线: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水电)和黔、滇(火电)→珠江三角洲地区
关键实力整合突破
考向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和线路选择?
规律·深化整合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分析如下:
2.解决资源惊慌的途径
(1)开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求替代资源。
(2)节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节约意识,治理环境污染。
3.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选择
消费实力
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实力
线路长短、
施工难度
线路短,地质稳定,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
对环境的影响
线路经过生态稳定地区,避开造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2024天津卷,5)20世纪六七十年头,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为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在太行山的陡坡上修建了坡度很小、曲折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红旗渠(如下图)。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红旗渠干渠景观图
将红旗渠干渠的坡度设计得很小,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