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产系统-2成组技术.ppt

发布:2019-05-09约5.8千字共4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产系统学 第二章 成组技术 第一节 成组技术的发展 五十年代:苏联米特洛万诺夫首先提出:把相似零件归并成组,按成组加工方式组织生产,确能因为共用工艺装备,减少并简化调整设备费用,充分显示出成组加工的卓越经济效益。---成组加工/成组工艺。 六十年代初:捷克斯洛伐克的卡洛茨和德国的奥匹兹(Opitz)提出了分类编码系统 ---成组工艺扩展 六十年代中期:英国伯别奇提出了生产流程分析原理 ---成组技术(Group Technology,简称GT)。 第一节 成组技术的发展 成组技术的核心问题:充分揭示和利用生产系统中出现的各种相似性信息,使工厂企业以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得到统一的数据和信息,从而为企业建成现代化的集成信息系统打下基础。 成组技术已成为CAD、CAM、CAPP、FMS、CIMS的基础。 第二节 成组技术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利用事物的相似性。由于许多问题是相似的,把相似的问题归并成组,便可以找到一个单一的解决一组问题的解答,从而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这就是成组技术(Group Technology简称GT)。 依靠设计标准化而有效地保持不同产品之间的结构—工艺继承性 通过工艺标准化而充分利用零部件之间的结构—工艺相似性 结构—工艺继承性是设计标准化的前提 结构—工艺相似性则是工艺标准化的基础。 第二节 成组技术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成组技术的基本原理 成组加工——把形状相似的零件放在一台机床上进行加工。 成组工艺——把工艺相似的零件放在个制造单元内进行加工。 成组编码——将零件特征数字化,用数字描述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材料、精度和工艺特征。 成组技术——把“成组”概念扩大到产品设计、制造过程、生产管理及其它企业领域。 成组技术≠成组加工≠成组工艺≠成组编码 第二节 成组技术的基本原理 从机械加工来讲,成组加工就是将被加工零件,根据其 几何形状、 结构及 加工工艺相似性 进行分类分组; 并根据各组零件加工工艺要求,将机床分成若干机床组; 按照被加工零件组的工艺流程排列各机床组内的机床,即零件组与机床组一一对应; 被纳入同一组的零件可按照共同的工艺过程在同一机床组中稍加调整后加工出来,以减少调整时间与加工时间,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生产率; 第二节 成组技术的基本原理 由此可见,成组加工其本质就是将各个产品中工艺上相似的零件集中在一起,以扩大零件的批量,使大批大量生产行之有效的高效率工艺方法和设备可以应用到中、小批生产中去。 第二节 成组技术的基本原理 简化生产技术准备工作,使企业能经济而迅速地开发新产品,保证企业具有竞争力; 利用相似性,有效扩大生产批量,使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企业能经济而合理地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组织管理方法; 归并同类相似零部件,有利于发展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 第三节 零件分类编码系统 采用分类编码的方法来描述零件的相似特征,它就是将零件特征数字化,用数字来描述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材料、精度和工艺特征。 代表零件特征的每一个数字码称为特征码。 第三节 零件分类编码系统 提高设计工作的标准化与合理化,可建立零件图册,实现产品零、部件标准化、合理化,并扩大零件通用化程度,减少设计工作量。 有助于工件分类归并成组(族),推行成组加工。利用适宜的零件分类系统,可以划分零件组,制定成组零件的工艺路线,选好设备进行成组加工。 有利于生产管理科学化,利用分类编码系统,可借助计算机实现生产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 第三节 零件分类编码系统 德国的奥匹兹(Opitz)分类编码系统 我国的JLBM-1分类编码系统 第三节 零件分类编码系统 德国阿亨工业大学奥匹兹教授领导并由德国机床协会(VDM)资助制定的通用零件分类和编码系统。对世界各国的分类编码系统影响极大。 系统由九位代码组成,每一位都设有10个特征码。 前5位:形状码—主码。 后4位:辅助码—副码。 第三节 零件分类编码系统 第二节 制造系统的组成原理 形状码 第一位:零件的种类和尺寸特征 第二位:零件外部的主要结构特征 第三位:零件的内部形状特征 第四位:平面加工 第五位:辅助孔及齿 辅助码: 第一位:尺寸 第二位:材料 第三位:原始形状(毛坯形式) 第四位:精度特征 第三节 零件分类编码系统 表2-1:形状码部分内容。 表2-2:辅助码部分内容。 第三节 零件分类编码系统 码位少、应用方便 基本反映了零件的设计与工艺的特征信息 留有一定余地,使用灵活 对复杂零件的描述不够详细,有时会造成多义性 第三节 零件分类编码系统 机械工业部1982年组织制定 适用于机械制造企业在设计、工艺、制造和生产管理部门推行成组技术 采用主、辅码分段的混合式结构 系统由15位代码组成,每一位有10个特征码 第三节 零件分类编码系统 零件分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