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说课稿(图片版)第6单元第2课 南方地区 第2目 富庶的四川盆地.docx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说课稿(图片版)第6单元第2课南方地区第2目富庶的四川盆地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对四川盆地的地理特征及其影响的认识为核心,通过图片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四川盆地的富庶原因。课程首先通过展示四川盆地的自然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兴趣;接着,分析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水资源等,使学生了解其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有利影响;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四川盆地如何利用这些优势发展经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课程内容与教材紧密相连,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南方地区的地理特色。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地理实践素养:通过观察四川盆地的图片和案例,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2.地理思维素养: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探究四川盆地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地理信息素养:教授学生如何从地图和文本中获取有效地理信息,提高其信息处理能力。
4.地理价值观素养:培养学生对家乡和国家的地理环境产生热爱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地理价值观。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和部分农业知识,对地形、气候等基本概念有初步了解。
2.学生对地理学习具有好奇心,喜欢通过图片和案例了解地理现象,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他们倾向于直观、生动的学习方式,喜欢互动和合作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对四川盆地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的理解,以及对四川盆地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在空间想象能力、信息提炼和概括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基本知识。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四川盆地农业发展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四川盆地经济发展策略,促进学生思考和合作。
2.教学手段:
-多媒体展示:使用PPT展示四川盆地图片和相关信息,增强直观性。
-地图软件:利用地图软件辅助讲解四川盆地的空间位置和地形分布。
-网络资源:引入网络资源,如视频、新闻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1.开场引入:播放一段关于四川盆地的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四川盆地的美丽与富饶。
2.提出问题:请大家观看视频后,思考四川盆地为什么被称为“富庶的盆地”?
3.学生回答:邀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看法,引导他们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方面思考。
**讲授新课(用时20分钟)**
1.讲解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展示四川盆地的地图,讲解其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的位置及其重要性。
-用时5分钟
2.分析四川盆地的气候特点:通过PPT展示四川盆地的气候数据,讲解其亚热带湿润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用时5分钟
3.讲述四川盆地的农业发展:结合图片和案例,介绍四川盆地的农业特点,如稻米、茶叶、水果等。
-用时5分钟
4.情境互动:邀请学生模拟成为四川盆地的农业规划者,提出如何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农业的问题。
-用时5分钟
**巩固练习(用时10分钟)**
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根据所学内容,讨论四川盆地农业发展的优势与挑战。
-用时5分钟
2.分享成果: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或提问。
-用时5分钟
**课堂提问与核心素养能力拓展(用时10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针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四川盆地地理特征的理解。
-用时3分钟
2.核心素养能力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四川盆地的发展对周边地区和国家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地理价值观和家国情怀。
-用时5分钟
3.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强调四川盆地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用时2分钟
**结束环节(用时5分钟)**
1.归纳总结: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确保学生带走关键信息。
2.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查阅四川盆地的相关资料,撰写小论文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总用时:45分钟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四川盆地地形与地貌:介绍四川盆地的地形特征,如山地、丘陵、平原等,以及这些地形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四川盆地气候与生态环境:详细讲解四川盆地的亚热带湿润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种植的影响。
-四川盆地农业特色:介绍四川盆地的主要农作物,如水稻、茶叶、柑橘等,以及农业技术发展情况。
-四川盆地历史文化:讲解四川盆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如三国文化、巴蜀文化等,以及这些文化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川盆地旅游资源:介绍四川盆地的旅游资源,如九寨沟、峨眉山、都江堰等,以及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
2.拓展建议:
-实地考察:鼓励学生在条件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