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人脸识别模型设计生成系统技术规范.docx

发布:2025-02-03约4.62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

《人脸识别模型设计生成系统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本文件由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规定了人脸识别模型设计生成系统的系统框架,功能要求,性能要求,数据要求,安全要求,运维管理、评价与改进。本文件适用于人脸识别模型设计生成系统技术规范的开发,设计和应用。为人脸识别模型设计生成系统技术规范提供标准化的支撑。

根据联合国全球采购市场联合国标准产品与服务分类代码(UNSPSC),本标准对应代码“43.23.15”,由3段组成。其中:第1段为大类,“43”表示“信息技术广播和电信”,第2段为中类,“23”表示“软件”,第3段为小类,“15”表示“特定于业务功能的软件”。

(二)起草单位情况

本标准起草单位包括:

(三)标准编制过程

(1)成立标准起草组,技术调研和资料收集

2024年11月26日,为保证制订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标准的质量和可用性,由起草单位和相关技术专家共同组建了标准起草组,负责《人脸

3

识别模型设计生成系统技术规范》标准的编制。通过制订工作方案,标准起草组进一步明确了目标要求、工作思路、人员分工和工作进度等。

标准起草组对相关指标和要求进行了调研,搜集了众多人脸识别模型设计生成系统相关的标准、文献、成果案例等资料,着手标准制定。

(2)确定标准框架,形成标准草案

2024年12月11日—12月26日,起草小组结合前期的调研和资料,多次召开内部研讨会,形成标准大纲,并邀请了专家和相关企业对标准进行技术指导,对《人脸识别模型设计生成系统技术规范》的标准编制工作重点、标准制定依据和编制原则等形成了共识,同时完成标准草案稿的撰写。

(3)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开展征求意见

2024年12月27日—2025年1月10日,标准起草组对标准草案进行修改完善,包括调整基本原则内容、修改错误用词和格式等,在反复讨论和论证的基础上,修改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二、标准制定的目的和意义

编写人脸识别模型设计生成系统技术规范通过明确各项技术要求,规范从数据准备到模型构建、训练、评估及部署等环节,保障所设计生成的人脸识别模型具备较高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其能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有效发挥作用,为相关的研发团队、技术人员提供统一的参照标准,使不同主体在进行人脸识别模型设计生成工作时有清晰、标准化的流程可

4

依,避免各自为政导致的开发混乱和不规范情况有助于清晰界定系统的接口等相关要求,方便人脸识别模型更好地与其他相关系统(如安防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等)进行集成,提升整体应用的兼容性和协同性。

高质量且符合规范的人脸识别模型能够更精准地识别人脸,在安防、金融、交通等诸多领域可更好地保障安全、提高身份验证效率等,切实提升人脸识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价值,文件中对数据的收集、处理等环节做出要求,有助于确保人脸数据在模型设计生成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数据泄露、滥用等问题,充分保护用户的隐私权益,增强公众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信任度,监管部门可依据此技术规范对相关企业、机构的人脸识别模型设计生成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要求。

三、标准编制依据

本标准在编制的过程中遵循“先进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四、标准主要内容

(一)标准主要指标确定依据

1、标准主要内容

本文件规定了人脸识别模型设计生成系统的系统架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数据要求、安全要求、运维管理、评价与改进。本文件适用适用

5

于人脸识别模型设计生成系统的开发,设计和应用。

2、主要引用标准(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38671信息安全技术远程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

GB/T39335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指南

(二)技术指标确定说明

1、技术指标参照文件

GB/T41772信息技术生物特征识别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

GB/T41819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

GB/T44248信息技术生物特征识别人脸识别系统应用要求

Q/QST001人脸识别系统设计规范

2、技术指标对比

项目

现有标准

参考资料(企业)

标准确定的内容

差异对比

登陆设置

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和验证码。在“用户名”中输入用户名;“密码”中输入对应的密码;在“验证码”中输入验证码;用户名和密码是在注册时进行注册的。验证码是随系统进行刷新的时候自动显示的。点击“登录”按钮,系统验证通过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