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热处理原理和工艺.ppt

发布:2017-05-15约2.58千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钢铁材料热处理 一:钢铁材料热处理原理: 1、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2、奥氏体在冷却时的转变; 二:钢铁材料热处理工艺 1、退火与正火; 2、淬火与回火; 一:钢铁材料热处理原理 1、铁碳合金相图是钢加热转变的理论依据: 热处理的加热,多数情况下是先把钢加热至高温,使其组织转变为奥氏体。钢的加热过程就是奥氏体的形成过程,这种组织转变称为奥氏体化。铁碳合金相图是确定钢加热转变的重要理论依据。 2、奥氏体化过程 共析钢加热到727°C(A1)以上,珠光体转变成奥氏体,经历了奥氏体形核、长大、残余渗碳体的溶解和奥氏体成分均匀化四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转变步骤 奥氏体形核 奥氏体核长大 残余渗碳体溶解 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控制 奥氏体的晶粒度及其分类 1、奥氏体起始晶粒度 2、奥氏体实际晶粒度 3、奥氏体本质晶粒度(本质粗晶粒、本质 细晶粒) 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主要因素 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2、加热速度的影响 3、碳及合金元素的影响 奥氏体在冷却时的转变 1、过冷奥氏体 2、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曲线 3、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产物的组织和性能 4、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 过冷奥氏体 定义: 当奥氏体冷至临界点A1以下时,处于不稳定状态,有自发向稳定状态转化的趋势,这种处于A1温度以下不稳顶的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 冷却方式: 等温冷却:等温淬火、等温退火…… 连续冷却:水冷、油冷、空冷、炉冷…… 冷却方式示意图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 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曲线(C曲线) 1、C曲线的建立 2、C曲线分析 各条特性线含义 各区域组织 孕育期 3、影响C曲线的因素 a、C质量分数:C曲线的形状C曲线距纵坐标的距离Ms 、 Mf的温 度 b、合金元素:除Co(钴)元素外,其它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后使C曲线右移 c、奥氏体化条件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产物的组织和性能 1、珠光体转变(共析转变A → P ) 发生温度: 727°C---560°C 产物:珠光体 珠光体的铁素体和渗碳体层片粗细与转变温度有关。温度越低,珠光体的层片越细。 727°C---650°C:珠光体片层较粗,P(珠光体) 650°C---600°C:珠光体层片较细,S (索氏体) 600°C--560°C: 珠光体层片极细,T (托氏体) 珠光体 索氏体 托氏体 2、 马氏体转变 (1)转变温度: Ms(230°C)-Mf (2)产物:马氏体 (3)马氏体:碳在a--Fe中形成的过饱和铁素体,具有体心正方结构。 (4)形貌: 低碳马氏体:呈板条状 高碳马氏体:呈透镜状,片状,中间有脊线。 (5)性能特点:硬而脆,且随Wc的增加而增加。 必须经过回火才能使用。 回火后:高碳马氏体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性。低碳马氏体具有好的综合性能。 低碳马氏体 高碳马氏体 3、贝氏体转变 (1)转变温度: 560—Ms(230°C) (2)产物:贝氏体 (3)贝氏体:由过饱和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混合物。 (4)贝氏体的形状和性能:(与等温温度有关) 560--350°C: 贝氏体呈羽毛状,称为上贝氏体,记为B上 . 350-- Ms(230°C):贝氏体呈针叶状,称之为下贝氏体,记为B下。 上贝氏体 下贝氏体 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 1、CCT曲线及分析 2、CCT曲线与C曲线的比较 a、位置关系 b、转化的成分 c、得到的组织 3、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的应用 a、C曲线的应用 b、CCT曲线的应用 钢铁材料热处理工艺 一:退火与正火 退火:把钢加热至临界点Ac1(或Acm)以上或以下,保温一段时间 后,使其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 正火:将钢件加热至Ac3或Accm以上30-50°C,经保温后在空气中冷 却的热处理工艺 二:淬火与回火 淬火:将钢加热加热至临界点(Ac3或Ac1)以上,保温后以大于Vkc的 速度冷却,使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将淬火后的钢加热至Ac1以下的某一温度后进行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与正火 退火 :采用炉冷,冷却速度很低 分类: 完全退火 球化退火 等温退火 扩散退火(均匀化退火) 去应力退火(低温退火) 再结晶退火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