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语言和汉语的美.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当代文学语言与汉语的美
要点 * 引言:文学语言与汉语的美 * 一、大众群言 * 二、精英独白 * 三、奇语喧哗 * 四、多语混成 * 五、片语博笑 * 结语:新世纪文学语言的启示 引言:文学语言与汉语的美 * 1、语言概念及其新内涵 * 语言三义: – 语言行为(直接义) – 非语言行为(比拟义) – 各种符号(扩展义) * 语言——人类的各种符号表意方式 语言形态 * 语言结构、言语、话语: – 诗人朗诵自己的诗应该用普通话。 – 轮到你朗诵你才说话。 – 听众感觉你话里有话、隐藏玄机。 * 2、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 * 从工具论到生存论。 * 存在的寓所。 * 家园与牢房。 * 想象一种语言意味着想象一种社会生活形式。 * 3、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中心问题 * 五四与白话文运动 * 胡适〈尝试集〉 * 4、语言形象与汉语形象 – 巴赫金:语言形象(images of language)。 汉语形象--语言在表意过程中呈现的富于感染力的形态 * 5、现代汉语文学的美 * 古典文学:古代汉语之美已不证自明 * 现代文学:现代汉语还有美吗? 一、大众群言(1950-1976) * 内涵:脱离上层文人旨趣、符合工农兵大众群体审美需要的文学语言状况 * 缘由:政治整合。 – 文化现代性建构的迫切任务之一:确立能整合全国亿万各阶层民众言行的统一形式。 – 目的:整合各阶层民众的思想、想象、和情感 – 语言变革:确立新的政府语言、新闻语言、学术语言、教育语言和文学语言等。 – 标志:统一的汉字简化方案、汉语拼音方案、横排书写规定、标点符号方案等。 被抑制或排斥的语言形态 * 沈从文、巴金、曹禺、林语堂和穆旦等的文人化语言 * 张恨水的都市通俗文学语言 * 原因:体现城市“小资产阶级”利益,与来自农村的工农兵大众的文学旨趣疏离。 二、精英独白(1977-1984) * 内涵:渗透浓重文人或精英人物语调的语言形态 * 缘由:政治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 – 从整合大众到提升大众 * 途径:语言雅化。 – 清理和扬弃大众群言,解放文人语言。 – 从语言俗化或大众化到语言的文人化或语言雅化。 – 以高雅语言启蒙大众,使其从蒙昧境地提升到文明高度。 语言资源 * 1)“五四”以来文人化语言传统 * 2) “五四”以来欧美语言 * 3)以“思想解放”为主导的语言实践 个案1:北岛《你好,百花山》 * 琴声飘忽不定, * 捧在手中的雪花微微震颤。 * 当阵阵迷雾退去, * 显出旋律般起伏的山峦。 * 我收集过四季的遗产, * 山谷里,没有人烟。 * 采摘下的野花继续生长 * 开放,那是死亡的时间。 《你好,百花山》 * 沿着原始森林的小路, * 绿色的阳光在缝隙里流窜。 * 一只红褐色的苍鹰, * 用鸟语翻译这山中的恐怖的谣传。 * 我猛地喊了一声: * “你好,百——花—— 山——” * “你好,孩——子——” * 回音来自遥远的瀑涧。 《你好,百花山》 * 那是风中之风, * 使万物应和,骚动不安。 * 我喃喃低语, * 手中的雪花飘进深渊。 个案2:《班主任》 * 中学教师张俊石以精英姿态去对学生说话。 * 三类学生:1)无知识:宋宝琦;2)反知识:谢惠敏;3)求知识:石红等 * 石红家。张俊石被学生们簇拥在中心的场面富于隐喻意义。 个案3:张承志《北方的河》 * 陕北高原被截断了,整个高原正把自己勇敢地投入前方雄伟的巨谷。他眼睁睁地看着高原边缘上的一道道沟壑都伸直了,笔直地跌向那迷蒙的巨大峡谷,千千万万黄土的山峁还从背后像浪头般滚滚而来。他激动地喃喃着,“嘿,黄河,黄河。”他看见在那巨大的峡谷之底,一条微微闪着白亮的浩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蜒而来。 个案3:张承志《北方的河》 * 蓝青色的山西省的崇山如一道迷蒙的石壁,正在彼岸静静肃峙,仿佛注视着这里不顾一切地倾泻而下的黄土梁峁的波涛。大河深在谷底,但又朦胧辽阔,威风凛凛地巡视着为它折腰膜拜的大自然。 反思精英独白 * 精英独白:单语独白,精英人物的单一语言的独白。 * 单语:精英人物单一而单调的独白。 * 原因:文化语境;精英人物;文化启蒙;高度理性主义、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自信 * 偏爱单语独白,有意无意地灌注某种绝对化倾向。 三、奇语喧哗(1985-1995) * 内涵:文学新潮显现的多种新奇语言竞相喧哗状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