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素的合理使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抗菌素的合理使用;Date;案例;案例;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滥用现象,并日趋严重。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体现在选择的药物品种、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疗程是否与患者的感染状况及其生理、病理状态相适宜,目的是有效控制感染,同时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临床上抗菌素不合理应用情况; 细菌耐药
延误治疗
增加医疗费用
破坏机体正常菌群
对肝肾等脏器的毒性反应增加
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增加
;;; 综合病征的预防用药指征:对涉及各科病人出现的昏迷、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缺陷等情况应用抗菌药物并无效果,相反可能招致菌群失调及耐药菌株产生。因此,只有在以下情况才能酌情应用 :;;常见疾病的预防用药
综合病症预防用药指征预防用药方法:
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并伴有下述一项者:疑有继发细菌感染年龄3岁或60岁周围血象WBC10×109/L,N80% 针对病原菌选药,以一级青霉素类为佳。
菌尿症下述病人需留置导尿者:妊娠期妇女,老年人中性粒细胞1×109/L免疫功能低下者插导尿管及留置导尿管前半小时各口服阿莫西林1g或呋喃妥因0.1或诺氟沙星0.2,定期尿培养,若出现菌尿尽量拔管并按优势菌药敏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留置导尿者在拔管时追加一次药物。;细菌性心内膜炎风心病、先心病、人工瓣膜患者伴有下列一项:1、进行拔牙、扁桃体切除或呼吸道其他手术操作2、尿路或胃肠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操作术前静脉用青霉素G 80万~160万U,术后同量q8h×1~2天;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林可霉素0.6或庆大霉素8万U肌注或静滴,术前一次,术后8小时再用一次。
真菌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毒性药物治疗的病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大面积烧伤需使用大量广谱抗菌药物者1、经常观察有无浅表真菌感染(如口腔、会阴部位)2、定期送咽拭子、尿、大便真菌培养3、可每1~2周选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或氟康唑预防用药3天;风湿热复发反复发作链球菌咽炎的青少年有风湿热病史者有风湿性心瓣膜病者长效青霉素120万u肌注,每月一次,持续5年以上(或用至25岁)。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0.2 bid定期服用。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密切接触的家属、陪护、医务人员磺胺类。对磺胺过敏者改用利福平。
输血疟疾疟疾高发区受血者输血同时口服氯喹2片(每片含基质0.15g),每天一次,连续2天。;二、如何选择抗菌素。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常用抗菌药物分类
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糖肽类;磺胺类;抗真菌药物;抗菌素的作用机理
1、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在低渗透压环境下膨胀破裂死亡,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主要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这类药物的影响。
2、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打开膜上的离子通道,让细菌内部的有用物质漏出菌体或电解质平衡失调而死。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和短杆菌肽等。 ;3、与细菌核糖体或其反应底物(如tRNA、mRNA)相互所用,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这意味着细胞存活所必需的结构蛋白和酶不能被合成。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四环素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氯霉素等。
4、阻碍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阻碍DNA复制将导致细菌细胞分裂繁殖受阻,阻碍DNA转录成mRNA则导致后续的mRNA翻译合成蛋白的过程受阻。以这种方式作用的主要是人工合成的抗菌剂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 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属(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等)、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其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