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病及液体疗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腹泻病及液体疗法
南阳医专一附院 陈玉才
【概念】
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并常伴有呕吐的综合征。
【诊断标准】
必备条件: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辅助条件: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每日≥3次。
必须具备,第二条辅助条件,只要大便性质异常,每日1次也算,如果大便性状是正常的,即使每日大便3次以上也不算。
【分类】
按病程分类 (1)急性腹泻病:病程<2周。 (2)迁延性腹泻病,病程2周~2个月。 (3)慢性腹泻病:病程>2个月。2.按病情分类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
3.按病因分类
分为感染性(包括霍乱、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及非感染性(包括食饵性、症状性、过敏性及其他腹泻)。 (见表1)
表1 腹泻按病因分类
【诊断要点】
各类肠炎的诊断要点
(1)大肠埃希菌肠炎
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②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
③产毒素大肠杆菌(ETEC)
④吸附性大肠杆菌(EAEC)
⑤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临床表现:O157:H7肠炎。
典型病人有三大特征:①特发性、痉挛性腹痛;②血性粪便(血水便或脓血便);③低热或不发热。严重者可导致溶血尿毒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两大并发症。
溶血尿毒综合征 有三大症状:①急性肾功能衰竭;②血小板减少;③溶血性贫血,是由类志贺氏毒素引起。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表现五联症:①发热明显;②血小板减少;③溶血性贫血;④肾功能异常(血尿、蛋白尿等);⑤神经系统症状(头痛、谵妄、轻瘫、昏迷),发生数少,病死率高达70%。
预后: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5-7天,大多数病人经过对症治疗很快痊愈,只有发生上述两种合并症者预后严重。
(2)抗生素相关性肠炎
①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发生于较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病儿,由于菌群紊乱,微生态失衡,导致金葡菌感染。临床表现:高热中毒症状严重,粪便稀水带粘液,量极多,呈海蓝色,可见脱落的肠粘膜,确诊依据粪便涂片镜检,可见大量革兰氏阳性球菌,常合并败血症,确诊依据粪便及血培养葡萄球菌阳性。
②伪膜性肠炎:病原菌为难辨梭状芽胞杆菌。主要引起小肠及结肠黏膜急性坏死性炎症,并有伪膜形成。诱因是滥用抗生素及腹部手术。腹泻常发生在抗生素治疗后2~9d或手术后5~20d。临床表现有高热、中毒症状重(嗜睡、萎靡、谵妄),腹泻粪便为黄稀便、水样便或水样黏液便,可有伪膜脱落,少数为血便,可伴有痉挛性腹痛,有时有压痛和反跳痛,需与急腹症鉴别。严重者并发脱水、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及DIC。确诊依据粪便作厌氧菌培养,分离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并证明其为产毒菌体。
③绿脓杆菌肠炎:该菌原在肠道多发,一般不致病,但因滥用抗生素引起微生态失衡,则可诱发肠炎,或在婴儿室引起暴发。临床表现为腹泻,开始为水样便,顷刻以后转为粘液或脓血便,感染中毒症状明显,多数伴有脱水酸中毒,严重者可致休克,确诊依据大便培养。
④霉菌性肠炎:腹泻病程迁延,有滥用抗生素史,常伴有鹅口疮,肛门周围可见黄白色伪膜,伪膜及粪便涂片可见霉菌及菌丝,即可确诊。临床表现:腹泻呈稀便,带泡沫,次数不是太多,但迁延不愈。
2.脱水的评估 (见表2)
表2 病人脱水状况评估
? 一 二 三 1 望诊 一般状况 良好 ※烦躁、易激惹 嗜睡昏迷、软弱无力 眼窝 正常 下陷 明显下陷 眼泪 有 少或无 无 口舌 湿润 干燥 非常干燥 口渴 饮水正常
无口渴 ※ 口渴,想喝水 ※只能少量饮水
或不能饮水 2 触诊 皮肤弹性 捏起后回缩快 ※捏起后回缩慢(小于2秒) ※捏起后回缩很慢(大于2秒) 3 诊断 ? 无脱水征 有些脱水:患者 有两个或两个以 上上述体征,其 中至少包括一个 ※所示的体征。丢失水分占体重的3%—10%。 重度脱水:患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上述体征,其中至少包括一个※所示的体征。丢失水分大于体重的10%。 4 治疗 ? 采用方案一 采用方案二 采用方案三 【治疗】
一、了解患儿生理特点:
年龄越小,体内所含水份相对越多
年龄越小,体内所需水份相对越多
小儿肾功能发育不成熟,易出现脱水钠储留、尿毒症
体内所含电解质成分与比例与成人相同近似
二、治疗原则(1)预防脱水;(2)纠正脱水;(3)继续饮食;(4)合理用药。
三、小儿输液常用液体及组成
(1)常用液体:电解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