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图的画法.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返回总目录 透视图的绘制 视点、物体和画面是形成透视图的三要素。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决定了透视图的表现效果。所以在画透视图之前,要进行筹划,恰当地安排三者之间的相互位置,使所绘制的透视图既能反映设计意图,又能使图面达到最佳效果。 第一节 视点的选定 一、视点的选定 视点的位置可由站点和视高决定,在平面图上确定站点的位置和在画面上确定视平线的高度,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保证视角大小适宜。 2、应反映出建筑物的整体造型特点,即全貌。 3、站点应尽可能确定在实际环境所许可的位置上。 4、根据视角确定视距。 5、视高 一、视点的选定 1、保证视角大小适宜。 人们在观看物体时,其所见是有一定范围的,此范围是以人眼为顶点、以中心视线为轴线的锥面,称为视锥,视锥的顶角称为视角。 在画建筑形体的透视图时,视角通常被控制在60°以内,而30 °—40 °左右为佳。在特殊情况下,如室内透视,由于受到空间的限制,视角可稍大于60 ° ,但不宜超过90 ° 。 一、视点的选定 在基面投影上,过站点作的两条最外侧视线间的夹角可近似看成视角。 站点是影响视角的一个重要因素,站点距离建筑物较近,视角较大,由于两灭点相距过近,图像变形较大。 一、视点的选定 2、站点的选定应反映出建筑物的整体造型特点,即全貌。 一、视点的选定 3、站点应尽可能确定在实际环境所许可的位置上。避免选在实际看不到的地方。 一、视点的选定 4、根据视角确定视距。 若画面宽为B,视距则以1.5-2B为宜,此时的视角在28-37之间,同时心点宜在画面中部的1/3范围内。 一、视点的选定 5、视高 即视平线与基线间的距离,一般可按人的身高(1.5-1.8m)确定。为取得透视图的特殊效果,可将视点按需要升高或降低。 二、画面位置的选择 画面和建筑物立面的夹角为0°时,所得的透视为一点透视。此时通常选择画面与建筑物的一个主要墙面重合。 画面和建筑物的相对位置,直接影响透视图的表现效果。画面对建筑物立面的偏角对透视形象的影响 二、画面位置的选择 画建筑物的两点透视时,选择画面与建筑物主要立面的偏角成20°-40°。建筑物的主要立面和画面的偏角越小,主要立面的透视轮廓越宽阔,反之,偏角越大,透视消失越快,图形变化剧烈。 三、平面图中确定视点、画面的步骤 1、先确定视点,然后确定画面 (1)先确定站点s,使由s向建筑平面图所作两边缘视线间的夹角约为30-40。 (2)在两边缘视线间,引出中心视线的投影 ssg; (3)作画面pp,垂直于ssg。画面线最好通过建筑平面图的一角。 三、平面图中确定视点、画面的步骤 2、先确定画面,然后确定视点 (1)先过平面图的转角作画面线pp,使偏角约20-40。 (2)过转角a和c向pp作垂线,得到透视图的近似宽度B; (3)在近似宽度内,选定心点的投影sg,由sg作pp的垂线,即中心视线的投影,使sg的长度约等于画面宽度的1.5-2.0倍。 建筑透视图的具体绘制是从平面图开始的,定好站点和视点后,首先将建筑的平面图的透视画出来,得到透视平面图,在此基础上,将各部分的透视高度立起来,就可以完成整个建筑的透视图的求作。 建筑方案的平面图,是设想画在基面上的平面图形。 第二节 透视图的基本画法 一、基面上直线线段的透视画法 p p h h g g A B s t T f F A° B° ag bg AB的全线透视 建筑师法(视线法):利用迹点和灭点确定直线的全线透视,然后借助视线的水平投影求作直线线段的透视画法。 平行于基面的画面相交线,灭点和基灭点是视平线上的同一点。 二、空间水平线的透视画法 p p h h g g c d s t T f F c° d° cg dg t C° D° L 水平线透视的画图步骤 1. 求迹点 延长直线与画面相交,得到直线的画面迹点T。 2. 求灭点 过站点s作水平线段的平行线,交画面线 P— P 于基灭点f,再f作垂直线交于视平线 h — h 上得灭点F 。 3. 求直线的透视方向 直线的画面交点与灭点的连线。 4. 求端点的透视 过站点向各端点连线与画面线p-p相交,过交点 引垂线与各自的透视方向线相交即得端点的透视。 5. 连端点的透视,得到直线的透视。 P P s h h g g 三、建筑师法 fx Fx fy Fy a a° b c bg cg b° c° d e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