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PCI术后康复策略.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冠心病患者运动评估可能的风险 猝死 恶性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急性左心衰 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 血压升高或降低 脑血管意外 晕厥 …… * ppt课件 CPET的安全性保障 急性心肌梗死(2天内) 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 未控制的伴有临床症状或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心律失常 有症状的严重主动脉狭窄 临床未控制的新力衰竭 急性肺栓塞或肺梗死 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 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 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 中度狭窄的瓣膜性心脏病 血清电解质紊乱 严重高血压(收缩压20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快速性心律失常或缓慢性心律失常 肥厚型心脏病或其他流出道梗阻性心脏病 精神或体力障碍而不能进行运动试验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严格掌握禁忌症 绝对禁忌症 相对禁忌症 * ppt课件 CPET的安全性保障 !密切注意运动注意事项 医务人员咨询与指导下进行,必要时监护 备急救药品,抢救设备 运动中足以注意观察病人血压、脉搏、呼吸(多询问,多观察) 避免病人过度训练 运动前行危险分层 理解个人的限制 小量开始,逐渐增量(循序渐进) 选择适当的运动,避免竞技性运动 只在感觉良好时运动 定期检查和修正运动处方,避免过度训练 警惕症状:如:上身不适(包括胸、臂、劲或者小颔)无力、气短、骨关节不适等一旦出现,停止运动,及时就医 * ppt课件 第一步 第二步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运动训练。有氧训练是基础,抗阻训 练、柔韧性训练等是补充。 准备活动,即热身运动。多采用低水平的有氧运动,持续5~10min,目的是放松和伸展肌肉、提高关节活动度和心血管的适应性,预防运动诱发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及运动性损伤。 Ⅱ期康复 第三步 放松运动,时间5~10min。。 训练总时间30~60 min,频率3~5次/周,至少3次/周。 * ppt课件 有氧训练:根据患者心肺运动能力评估结果,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有氧运动处方。常用的确定运动强度的方法如下: Ⅱ期康复 个体化高强度功率自行车运动法:以高于本人CPET气体交换测定或血乳酸阈值测定的无氧阈值(AT)时自行车功率强度制定运动处方。如若选择功率低于AT,虽然安全性得以提高,但康复治疗效果却显著降低。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监测仅为确保安全。 心率储备法:最常用于正常人靶心率=(最大心率一静息心率)×靶强度%+静息心率。 目标心率法:在静息心率基础上增加20~30次/min,相对比较粗略。 自我感知劳累程度分级法:多采用Borg评分,建议运动10~16 min。 * ppt课件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柔韧性训练:以肩部、腰部和腿部为主,以缓慢、可控制的方式进行,逐渐加大活动范围。方法为每部位拉伸时间6~15s,逐渐增至30~90s,期间正常呼吸。强度为有牵拉感觉同时不感觉疼痛,每个动作重复3~5次,总时间10 min左右,3-5次/周,可适当融入部分协调及平衡训练动作。 抗阻训练:每次训练8~10组肌群,躯体上部和下部肌群可交替训练,应注意训练前必须有5—10min的有氧运动热身或单纯的抗阻训练热身运动,切记运动过程中用力时呼气,放松时吸气,不要憋气,避免Valsalva动作。 Ⅱ期康复 * ppt课件 Ⅱ期康复 注:△50%功率,实际最大功率与实际无氧阈值功率的中位数,即=[(测得最大功率一功率递增速率×0.75)+(测得无氧阈值功率一功率递增速率×0.75)]÷2,也就是=(测得最大功率+测得无氧阈值功率)÷2一功率递增速率×0.75。 * ppt课件 Ⅲ期康复 在第二阶段康复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逐渐增加运动强度,目的是改善心功能,为走向工作岗位回归社会做好准备,运动方式为步行或骑自行车,逐步提高速度和距离,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运动强度为3METs-6METs。 康复运动的主要形式为步行,亦可采取相当运动强度的其他训练形式,如爬楼梯、骑自行车等,可配合太极拳、跳舞、体操等运动,均为非监测下的康复训练:速度由慢逐渐加快,以自我感觉有点累为度,运动强度以最大心率的65%~80%作为靶心率,运动时间为20-40min,活动结束后再进行5-10 min的放松运动,以使血压、心率恢复至运动前热身水平。运动频率每周至少2~3次,运动分为热身期、锻炼期、恢复期。患者运动中出现不适,随时进行药物调整和危险因素控制。 所有患者在术后2周及3个月观察6min步行试验、心绞痛发作情况、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 * ppt课件 实例:心肌梗死后运动康复 心肌梗死后的运动康复风险评估和危险分层 危险因素 危险分层 低风险 中风险 高风险 左室收缩功能 无明显功能异常 LVEF50% 轻中度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