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枝杆菌微生物学检验.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分枝杆菌
1. 分枝杆菌属 Mycobacterium :
(1)一类细长、略带弯曲、呈分枝状生长细菌,革兰染色阳性,无芽胞、无荚膜;
(2)抗酸染色阳性,故又称抗酸杆菌;
(3)营养要求较高,常用罗琴培养基;
(4)生长缓慢,2~8周后方可见菌落;
(5)G+C mol%为62%~70%;
(6)由于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和AID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结核病成为危胁人类健康的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2. 主要致病种类:人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非洲分枝杆菌
3. 分枝杆菌属分类
(1)典型结核分枝杆菌:人型结核分枝杆菌、牛型结核分枝杆菌、非洲分枝杆菌、田鼠分枝杆菌
(2)非典型分枝杆菌:
(3)其他:副结核分枝杆菌、麻风杆菌、鼠麻风杆菌
4. 结核分枝杆菌(1)临床意义 A. 本菌抵抗力强,可存活6~8月,随着漂浮于空气中的微滴核被吸入呼吸道,植入肺泡发育繁殖导致结核发生; B. 引起结核病,随社区人群生活状况不同发病率有所差异,全球约有1/3人感染,有人类死亡之首和白色瘟疫之称;
C. 免疫性:有菌免疫或称传染性免疫,细胞免疫在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D. 细菌可经血、淋巴,在骨、关节、肾、脑膜等处引起相应的结核病
致病物质荚膜:抗吞噬;细胞壁脂质;磷脂:刺激单核细胞增生、结核结节形成、干酪样坏死;分枝菌酸:抗酸性;索状因子:破坏线粒体膜;蜡质D:诱发IV型超敏反应;硫酸脑苷脂:抑制吞噬细胞;蛋白质; 致病机制:胞内寄生,细胞免疫为主,在巨噬细胞中存活,引起Ⅳ 型超敏反应。
(3)结核结节的形成: A. 是单核细胞参与的炎性肉芽肿反应,是细胞免疫和IV型变态反应平衡的结果; B. 细菌的脂质抵抗吞噬,巨噬细胞被破坏,形成原发感染。3~6周后,细胞变形,IV型变态反应产生; C. 磷脂刺激巨噬细胞转化为上皮样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抑制蛋白酶对组织溶解,产生干酪样坏死;
(4)Koch现象(郭霍现象)和IV型变态反应: 有毒结核分枝杆菌被初次接种豚鼠10-14天,局部产生小节,形成肿块→坏死溃疡侵入附近淋巴结→淋巴血流全身播散,经久不愈→动物死亡。说明初次感染,机体无免疫力和超敏反应。 在8~12周之前先动物接种减毒小量结核分枝杆菌,再次接种结核分枝杆菌后局部反应提早出现,2~3天内红肿硬结溃疡痊愈。说明再次感染,机体有免疫力和超敏反应。
微生物学检验
标本采集: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而定 晨痰、支气管洗液、清晨的中后段尿
运送: 消毒容器
直接检查: 萋-尼抗酸染色 热 、Kinyoum染色 冷 ,金-胺O染色
消化: 4%NaOH 37℃ 15~30分钟;胰酶-新洁尔灭法;4%硫酸法(尿标本)
培养分离:罗琴培养基
鉴定: 烟酸、硝酸盐还原、触酶
药物敏感试验
(6)直接涂片染色镜检:痰厚涂片,齐-尼抗酸染色后,至少观察100个视野。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后呈红色,其他细菌和细胞为蓝色。结果应报告“找到或未找到抗酸性杆菌”,而不能报告“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可用计数法排除其他分支杆菌。
(7)结核分枝杆菌形态特征:① 细长、略弯曲杆菌,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稍短;② 排列成团、成堆;;③ 抗酸染色阳性,治疗后菌体呈非抗酸性G+颗粒,称much颗粒(L型变异);④ 金胺“O”染色菌体 呈黄色荧光;
(8)分离培养:
标本接种于选择性固体培养基中,常用罗琴培养基,所含的孔雀绿或青霉素可抑制杂菌生长37℃,5%~10%CO2培养8周,如果出现干燥呈颗粒状、灰白色菌落,涂片染色为抗酸阳性,多数是结核杆菌。
鉴定: 1 PCR反向膜探针杂交EHSA法 PCR杂交梳 ; 2 DNA探针; 3 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 4 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检测 ;
(9)培养特性:
A. 最适温度35~37℃,最适pH6.4~6.8;
B. 专性需氧,在液体培养基上形成菌膜,有毒株呈索状生长;
C. 营养要求高,专嗜甘油为碳源,常用罗琴培养基 鸡蛋、甘油、枸橼酸钠、天门冬酸、马铃薯粉、孔雀绿、钾镁离子 ;
D. 繁殖慢,一代需要18小时;
E. 菜花样菌落,不规则凸起、不透明、粗糙,牛型结核分枝杆菌为光滑型;
(10)生化反应:糖类发酵 - 热触酶 - Tween水解 - 热触酶 - 热磷酸酶 - ,为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鉴定试验 ,后者阳性 烟酸试验 + 硝酸盐还原 + 中性红 + 烟酰胺酶试验 + 脲酶试验 + 牛型分枝杆菌均为阴性
结核分枝杆菌鉴别试验
(12)结核分枝杆菌抵抗力:
温度:菌悬液80℃5min、痰标本煮沸5min完全杀死细菌
光线:对紫外线敏感
干燥:对干燥或干热抵抗力强,干燥痰中可存活数周
化学因素:75%乙醇5min,石炭酸、来苏儿、甲醛敏感
分枝杆菌属快速鉴定程序:
(14)结核分枝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