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胃肠道息肉的内镜-培训课件.ppt

发布:2017-06-11约5千字共4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腺瘤性息肉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经内镜切除是胃肠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 ● 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 ● 多数为一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 ● 定期随访 ● 可发现息肉复发 ● 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 色素内镜 ● 放大内镜 ● NBI ● 超声内镜 确定息肉是否适合内镜下摘除 + 病理活检 普通內镜????????????????????????????????? NBI內镜 ? Hirata M等用NBI放大内镜和染色放大内镜做了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 两者对Pit Pattern 的诊断一致率为Ⅱ型88%、Ⅲs 型100%、ⅢL 型98%、Ⅳ 型88%、ⅤA 型78% 和ⅤN 型100%。 Su MY等?分别用NBI内镜和染色内镜对78位患者进行检查, 并对息肉进行Pit Pattern 分型。结果显示,NBI 内镜和染色内镜区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大肠息肉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相同。 和染色内镜相比,NBI内镜能很好地显示黏膜血管网, 病变与周围组织间的对比度更佳, 有利于平坦型病变的发现及 诊断, 而且NBI内镜检查仅需在两种光源间进行转换, 无需喷 洒色素, 便捷省时, 并避免了色素内镜对人体潜在的危害。 ● 内镜观察可以大致判断范围包括长度,宽度及深度. ● 活检可以帮助确定性质. ● 钡透有助于区分外压或内压及其与肌层的关系. ● 超声内镜是术前准确判断早期消化道肿瘤最有 效的方法. 借助高分辨率的腔内超声探头可以精确地显 示肿瘤浸润的深度和累及的层次. 对于病变仅累及黏膜 层以及局限于黏膜下层上1/3 层内可以采用微创切除治疗. 消化道病变内镜下治疗的发展: ● 活检咬除 biopsy ● 息肉切除 polypectomy ● 内镜粘膜切除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EPMR (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分片粘膜剥离术) ●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 SMT的内镜切除 ESE(黏膜下挖除) EFR(消化道全层切除) STER(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 ● TEM (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 是一种经肛门切除肿瘤的微创保肛手术方法 治疗内镜 高频电凝切除法 激光及微波灼除法 尼龙丝结扎法 氩离子凝固法等 ●1973年,迪伦(Dyhle))等报告,采用内镜在粘膜下注射 生理盐水后切除结肠无蒂息肉,该方法经发展形成最早的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 1984年,多田正弘等首次将该技术应用于诊治早期胃癌, 并将之命名为剥离活检术(strip biopsy)也称EMR ● EMR切除病变还是存在局限性和不完整性, ● 1994年,日本学者竹越(Takekoshi)等发明了IT电刀, 是医师对于更大胃肠道粘膜病变进行一次性完整切除成为可能 ● 1999年,后藤田(Gotoda)等首先报告了使用IT刀进行病变的完整 切除,即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 高频电圈套息肉摘除 肠镜与电圈套 息肉电凝术示意图 肠镜下大肠息肉高频电凝切除术 E M R EMR手术过程 谢谢! 胃肠道息肉的内镜治疗 胃肠息肉是指胃肠黏膜隆起局限性增生凸起到腔内而形成的 过度生长的组织 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 发病原因很多: 主要与家族遗传因素、炎症及其它慢性刺激、 种族、饮食成分(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素) 等因素有关。 总体上的分型有: ● 按大体形态学或组织学、病理、病生、病变性质等。 目前国内外较多的是Morson的组织分类, 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化生性四类。 ● 根据息肉数目:分为多个与单发。 ● 根据有蒂或无蒂:分为有蒂型、亚蒂型(广基型) 、扁平息肉 ● 根据息肉所处位置 分为食管息肉、胃息肉、小肠息肉、大肠(结肠和直肠)息肉等, 其中以胃和大肠息肉最为常见。 ● 根据息肉大小: 0.5cm以内为微型,0.5~2.0cm为小型,2.0~3.0cm为大型,3.0~5.0cm为特大型, 不仅能反映息肉的良恶性的可能性,同时判断内镜切除的可能性及难度。 分型 ●胃肠息肉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 ★ 真性息肉又称息肉样腺瘤。其病变性质属于肿瘤性增生,可发生癌变。 ★ 假性息肉则为炎性黏膜增生而形成的息肉。 分类 ● 息肉越大, 癌变率越高 ● 息肉数目越多,癌变率越高; ● 息肉的病理类型中腺瘤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 ● 带蒂的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低,而广基腺瘤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