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工法QC福建隧道工程CRD法施工工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建XX至XXXX标隧道工程
编号:
CRD法施工工艺
单位:XXXX
编制:
审核:
批准:
2009年7月28日发布 2009年7月30日实施目录
CRD法施工工艺 1
1.适用范围 1
2.作业准备 1
2.1内业准备 1
2.2外业准备 1
3.技术要求 1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2
5.施工要求及注意事项 8
6.劳动力组织 10
7.材料要求 11
8.机械设备配备 11
9.质量控制及检验标准 11
10 . 安全及环保要求 12
CRD法施工工艺
1.适用范围
向管段内隧道设计图中明确为CRD法施工的地段。
2.作业准备
2.1内业准备
工艺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对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认真学习。审核、阅读设计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安全保证措施,提出紧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2外业准备
施工作业层所需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收集。临时设施满足技术人员管理办公等要求。现场须准备好超前及临时支护所需物资、设备及各类操作人员。
3.技术要求
3.1超前支护:洞口长管棚支护或洞身超前双层或单层小导管支护。管棚采用Φ108洞口长管棚支护,超前双层小导管采用Φ50超前注浆小导管支护,单层超前小导管采用Φ42超前注浆小导管支护。
3.2系统支护:拱墙设I20a型钢钢架,纵向间距0.6m;喷C25纤维混凝土,拱墙部位厚25cm(28cm),仰拱部位厚15cm(28cm);拱墙设单层Φ8钢筋网片,网格间距20cm×20cm;拱部采用Φ25中空注浆锚杆,边墙采用Φ22砂浆锚杆,长度3.5cm(4m),间距1.0m×1.0m.
3.3临时支护:中壁设I18(I20)工字钢,纵向间距0.6m,喷C25混凝土16cm厚,中壁超前支护Φ22砂浆锚杆,2m设一环,每环11根,间距0.4m,每根长3.5m。
3.4施工用混凝土集中拌制,混凝土罐车运输。
3.5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由试验室确定。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1施工程序
CRD法施工应遵循“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原则进行。首先应完成导向墙,洞口长管棚的施工或完成超前小导管支护的施工,然后按此工法进行施工。其工序图详见“中壁交叉(CRD)法工序图,
CRD法施工工序流程图
①、施作拱部超前支护,开挖左侧上台阶,预留核心土,及时施工作初期支护打设拱脚锁脚锚杆,并架设横撑
③、施工右侧拱部超前支护,开挖右侧上台阶,预留核心土,及时施工作初期支护打设拱脚锁脚锚杆,并架设横撑
⑤、向下开挖左侧仰拱,并做好初期支护 ⑥ 开挖右侧仰拱,封闭初期支护结构
⑦拆除底部部分横撑,先施作仰拱二衬,然后施工隧道填充
CRD法施工顺序图
4.1.1利用上一循环架立的钢架施工作隧道拱部Φ42注浆小导管及中壁Φ22砂浆锚杆超前支护。小型挖掘机配合人工风镐或辅以弱爆破开挖①部,喷8cm混凝土封闭掌子面,施作①部导坑周边的初期支护和临时支护,初喷4cm厚混凝土,安装钢筋网片,架立型钢钢架和临时钢架和横撑,临时仰拱距掌子面距离要严格控制,暂定为3~5m。并设锁脚锚杆。钻设径向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4.1.2滞后①部3~5m弱爆破开挖②部,喷8cm混凝土封闭掌子面,导坑周边部分初喷4cm厚混凝土。安装钢筋网片,接长型钢钢架和临时钢架及横撑,并设置锁脚锚杆。钻设径向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4.1.3在滞后于②部3~5m距离后,开挖③部,喷8cm混凝土封闭掌子面,施作周边和临时支护,步骤同①部;
4.1.4在滞后于③部3~5m距离后,开挖④部,接长型钢钢架和临时钢架、横撑,并施作导坑周边的初期支护和临时支护,步骤及工序同②部。
4.1.5在滞后于②部一段距离后,开挖⑤部并施作导坑周边的初期支护和临时支护,步骤及工序同②部。
4.1.7在滞后于④一段距离后,开挖⑥部。隧底周边部分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步骤和工序同⑤部。
4.1.8隧底开挖后尽快施作仰拱与填充,仰拱一次性灌注,且与隧底填充混凝土分开施工。中隔壁暂不全部拆除,保留仰拱中隔壁钢架部分,将钢架埋入仰拱及填充。
4.1.9根据监控量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围岩和初期支护基本稳定后,拆除I18临时钢架中隔墙和临时仰拱的拆除必须以监控量测数据为依据,当收敛和沉降变形连续7天均在0.2mm/d以内时方可进行拆除,拆除顺序为:上部中隔墙→右侧临时仰拱→左侧临时仰拱→下部中隔墙。拆除时采用破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