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探讨.doc

发布:2017-08-27约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探讨 ——体验教育初探 体验,《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少先队活动中的体验是指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获得真实感受,形成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活动。它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独特作用。 第五届全国少代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党中央把体验教育作为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的基本途径,少先队的责任就是引导少年儿童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因此,深化体验教育,发挥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少先队的重要任务。那么,少先队活动如何开展体验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呢? 一、要增强体验教育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实效力。 教育的本质是“解放”学生的天性,而不是“制约”天性。因此,少先队教育活动的重点是——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给学生一个安全的家,而不是以高而全的目标、冷冰冰的说教、标准化的“生产”让学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体验教育的提出,顺应了教育发展的趋势,尤其是顺应了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长久以来,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是制约着德育工作乃至整个教育的一个瓶颈。这个瓶颈不能突破,我们的德育工作就不能脱离浮而不实的尴尬境地,我们的教育就不能摆脱德育、智育两张皮的怪圈。因此,要增强体验教育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实效力 。要积极改进活动过程,让活动在成为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活动的同时,把形象具体、身心一体、愉悦的活动方式作为主导性活动方式,使他们在多种活动中与多种“文本”(包括活动环境、活动内容、活动对象、活动中的人)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作用,共同生活、共同成长。 二、体验教育要贴近实际,突出生活化。 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儿童将来要参与社会生活,现在就该投入社会生活。教育不应只是生活的准备,教育本来就应是生活,是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教育也不是让学生去“出席”教育的场合,而是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与教育情境发生有机联系。 体验教育应从实际出发,降低德育的起始点,努力将道德教育贴近少年儿童的实际,解决少年儿童的烦恼,满足少年儿童的需求,促进少年儿童的成长,使其真正成为“为少年儿童的教育”,是“少年儿童自己的教育”。要继续运用岗位体验、角色体验 、模拟体验 、情境体验 等体验 教育方式,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突现其生活化。 三、强化实践体验意识,丰富体验教育内容。 要注重体验教育实效,引导少年儿童自己在体验中寻找答案,不直接给出结论;注重实践环节和参与过程,不让少年儿童当活动道具;突出情与理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不搞“表演式”活动;坚持以让少年儿童懂得道理和培养习惯为目的,不搞形式主义。 1、引导少年儿童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做一名好孩子。 倾听少年儿童渴望与家长沟通的心声,关注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的影响,通过引导少年儿童在家庭生活中的体验,促进家长和孩子的相互理解,满足少年儿童与父母良好沟通的愿望。 我们学校针对在校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优越,不能体会父母辛劳的情况,于2004年暑假开展了“小鬼当家”体验教育活动。 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即: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情况,有条件的还可以跟父母一同上班一天;当一天家长,理一天财;写一篇活动后的感受等。 一个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学后,在上交的活动体会中,有的学生写到:我仔细观察了妈妈一天的工作(个体商贩),妈妈太辛苦了,以前我只知道花钱,从不考虑挣钱容不容易,想想自己都觉得太惭愧了;还有的学生写到:妈妈、爸爸每天除了上班,还要照顾这个家,买菜、做饭、收拾屋子这些我平时觉得太平常不过的事情干起来是那么琐碎与麻烦,当了一天的家长,让我感受很多,今后我要成为他们的小帮手。家长们在反馈中也写到:学校开展这次活动太有意义了,我们的孩子似乎在一夜之间长大了,也懂事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在2006年“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我校在学生中开展了制作感恩卡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博大无私的母爱。大队部号召每个学生制作一张感恩卡,写上自己与妈妈之间发生的最令人感动的一件事,并写一句送给妈妈的祝福的话,在3月8日这天送给妈妈。 学生们在动手制作感恩卡的同时思想上受到了震撼,制作出的感恩卡其精美程度,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不用一言一语他们的思想就受到了教育。 正是由于我们深入浅出的讲道理,寓教于乐搞活动,尊重了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加强教育引导,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使他们在体验活动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形成尊重他人,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 2、引导少年儿童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做一名好学生。 学校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创新校园文化载体,营造浓郁的“少先队文化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