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复习.ppt

发布:2017-08-13约2.56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把握两条基本线索: 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加深,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各阶层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奋起。所以,中国近代的历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史;同时又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 第二、突出五个重点: 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 第三、理解两个观点: 落后就要挨斗;中国人民坚贞不屈,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向各国赔款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山海关至北京铁路沿线要地由各国驻兵保护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前 * 协定关税权:英商进出口货物所交税款由中英双方共同商定。《南京条约》 领事裁判权:外国人在通商口岸犯罪时交由外国领事判决。《虎门条约》 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在给予他国任何权利时准予“英人一体均沾”。《虎门条约》 居住及租地权:外国人可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建房居住。《虎门条约》 外国兵船可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中美《望厦条约》 外国人可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医院等。中美《望厦条约》 传教权:外国可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中法《黄埔条约》 外国人可在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天津条约》 内河航行权: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天津条约》 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天津条约》 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北京条约》 筑路权:允许外国在华修筑铁路。《中法新约》 允许外国在华设立工厂。中日《马关条约》 允许各国派兵保护北京“使馆区”,山海关至北京铁路沿线要地由各国驻兵保护。《辛丑条约》 原因:打开中国的市场 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中英协定关税 赔款2100万银元 影响: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附件 领事裁判权 在通商口岸租地、居住的权利 片面最惠国待遇 中法《黄埔条约》: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 中美《望厦条约》:外国兵船可在通商口岸巡查贸易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增开天津等十一处为通商口岸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 赔偿英法军费白银各800万两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允许华工出国 影响 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受到破坏 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立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和京师同文馆 洋务运动兴起 中日甲午战争 原因:日本推行“大陆政策” 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 开放重庆等地作为通商口岸 允许在华设立工厂 影响:清政府财政困难加剧,被迫大借外债;列强侵略 势力深入内地;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战争影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各阶层民众奋起; 列强在远东矛盾激化,“三国干涉还辽” 后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侵华的特点: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原因: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 对列强的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工具。 推动了清政府的改革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背景:阶级矛盾尖锐,广西自然灾害严重,洪秀全建立“拜上帝教” 天国兴衰 兴起:1851年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发展:1853年攻占南京,定都于此,建立对峙政权 全盛:进行北伐和西征,1856年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在政权建设上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天京事变:1856年诸王内讧 改革:起用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洪仁玕提出 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意义: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 政治基础;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近代中国第一 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