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数据库和表的创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二 数据库和表的创建
一、实验导读
1、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数据库是存储数据的容器,从用户观点上看,数据库是一个存放数据的表和支持这些数据的存储、检索、安全性和完整性的逻辑成分所组成的集合,这种观点所看到的数据库称为逻辑数据库。从数据库管理员的观点来看数据库是存储逻辑数据库的各种对象的实体,这种观点所看到的数据库称之为物理数据库。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物理数据库的文件和文件组。
(1)文件
物理数据库主要包括三类文件:主数据文件(.mdf)在此还可以创建辅助数据文件,格式同上,只不过存储路径后面的文件名以“.ndf”作为后缀名。
②修改数据库的命令格式为:
ALTER DATABASE 数据库名称
ADD FILE(格式与创建主数据文件格式相同,只不过存储路径后面文件名以“.ndf”作为后缀名.)/*添加数据文件*/
REMOVE FILE 数据文件的逻辑名 /*删除数据文件但不能删除主数据文件*/
ADD FILEGROUP 文件组名 /*添加文件组*/
REMOVE FILEGROUP 文件组名 /*删除文件组*/
③删除数据库的命令格式为:
DROP DATABASE 数据库名
④创建表的命令格式为:
USE 数据库名
CREATE TABLE 表名
(列名 数据类型 NULL | NOT NULL,
……)
说明:如果要指名某一字段为关键字,则应该在“数据类型”后面加上“PRIMARY KEY”进行说明。
⑤修改表的命令格式:
USE 数据库名
ALTER TABLE 表名
ALTER COLUMN 列名 新的数据类型 NULL/NOT NULL
/*修改已有列名的属性*/
ADD 列名 数据类型 NULL/NOT NULL /*增加新列*/
DROP COLUMN 列名 /*删除列*/
⑥删除表
USE 数据库名
DROP TABLE 表名
二、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三、实验类别
基础性实验
四、实验条件
1、硬件条件:每人一台PII以上微机。
2、软件条件:安装SQL server2000企业版或个人版。
五、实验目的
1、了解SQL server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2、掌握通过界面和命令方式创建数据库和表。
3、重点通过界面和命令方式创建数据库和表的基本过程以及所要使用的基本命令。
3、难点:数据库的主数据文件、辅助文件和日志文件的存储位置、大小、增长率以及表中字段的数据类型的设置。
六、实验内容与步骤
(一)实验内容
1.通过界面创建一个数据库,
数据库名为StudentsDB,其初始大小为10MB,最大大小无限制,增长方式按10%的比例增长,日志文件的初始大小为2MB,最大小为10MB,增长方式按1MB增长,主数据文件的逻辑名为“Student_data”,物理名为“Student_data.MDF”,日志文件的逻辑名为“Student_log”,物理名为“Student_log.LDF”,都存放在E盘根目录下面。数据库当中包含的表的结构如下:
学生基本信息表:学号,姓名,年龄,出生日期,家庭住址
成绩信息表:学号,姓名,科目,成绩,考试时间
2.通过命令方式创建数据库和表。
对数据库和表的要求与上面实验相同。
(二)实验要求
通过完成以上两个实验,要求同学们了解SQL server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掌握通过界面和命令方式创建数据库和表的方法,以及各种参数设置。
(三)操作步骤
实验1.通过界面创建数据库和表。
在实验(一)中我们已经讲过如何通过界面创建数据库和表,要完成本实验
只需在前面实验(一)的基础上多增加以下步骤就可以了。
步骤1:打开企业管理器如实验(一)图1-16所示,在“数据库”或者在
右边的空白区域点击右键得到如下窗口,如图2-1所示:
图2-1数据库属性设置界面
步骤2:当输入了数据库的名称之后,再点击“数据文件”选项卡,得到“主
数据文件属性设置界面“,如图2-2所示:
图2-2主数据文件属性设置界面
步骤3:当主数据文件的参数设置完毕之后再点“事务日志”选项卡,将得到
“日志文件属性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