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立体表面的交线解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四)、曲面体截断面的求法 【作图步骤】 (1)如图5-6(c)所示,根据分析结果,找出各截断面上的控制点,特别要注意重影点,分析各点的类型;先根据从属性和积聚性求出Ⅰ、Ⅱ类点的投影,然后根据曲面体的形体特征,选用辅助素线法或辅助圆法求出Ⅲ类点的投影,求点同时进行可见性分析; (2)如图5-6(c)、(d)所示,依据投影规律求出圆锥各截断面上所有控制点,如必要可少量补求一些曲线连接点,并按其可见性顺序连接,即得截断面的投影。 (四)、曲面体截断面的求法 (四)、曲面体截断面的求法 图5-6 曲面体的截断面求法 第三节 立体间的交线 概念:两立体相交所产生的表面交线叫相贯线。 由于相交两立体的形状、相对位置及大小的不同,相贯线的形状也各不相同。 相贯线的基本性质:相贯线是属于两相交立体表面的共有线;相贯线上每一点都是两相交立体表面上的共有点。 一、两立体相交的类型 (一)由相交两立体形状分类 如图5-7 所示,分为三种类型:平面体与平面体相交;平面体与曲面 体相交;曲面体与曲面体相交。 图5-7 两立体相交的形状分类 (二)由相交立体的虚实分类 如图5-8 所示,分为三种类型:实体与实体相交;实体与虚体相交 (开孔);虚体与虚体相交(孔与孔在立体内部相交)。 图5-8 两立体相交的虚实分类 (三)由立体相交的部位分类 分为两种类型:贯通型;互交型,只有一组相贯线(如图5-7中所 示);有两组相贯线(如图5-8中所示)。 二、相贯线的求法 分析相贯线的已知投影 →由立体间相交的类型判断出相贯线的形状和组数 →求立体间相交的相贯线→ 求相贯线上的控制点(端点、曲线转向点与转折点、可见与不可见分界点和相贯线与曲面体特殊素线的交点等,如连接相贯线的需要可少量补求一些中间点。) →然后依次连接各点成封闭的相贯线,并同时进行可见性分析。 如图5-9所示。 (一)平面体与平面体相贯线的求法举例 【例5-3】如图5-9所示,三棱锥上开了一个四棱柱孔,其相贯线的求法。 【求解分析】如图5-9(a)、(b)所示,根据读图分析,此例为虚实贯通型,相贯线有两组;根据立体间的相交位置和虚实立体的棱线相互相交情况,可分析出三棱锥前部的相贯线形状为封闭的六边空间折线,后部为平面四边形;也可看成由二个水平截平面和二个侧平截平面与三棱锥相截切,所产生的多个截断面的已知投影积聚在三棱锥的正视图上。 (一)平面体与平面体相贯线的求法举例 【作图步骤】 (1)如图5-9(c)所示,根据分析结果,找出各相贯线上的角点,特别要注意重影点,分析各点的类型;先根据从属性和积聚性求出Ⅰ、Ⅱ类点的投影,然后采用辅助直线法求出Ⅲ类点的投影,求点同时进行可见性分析; (2)如图5-9(c)、(d)所示,依据投影规律求出各相贯线上所有角点,按其可见性顺序连接,即得各组相贯线。 (3)如图5-9(e)、(f)所示,与前例比较;我们发现相同立体实与实相交或虚与实相交,其相贯线的组数、形状和求法均相同,但由于立体间的遮挡关系,其立体间和相贯线的可见性是不一样的。 (一)平面体与平面体相贯线的求法举例 图5-9求相贯线的投影 (一)平面体与平面体相贯线的求法举例 图5-9求相贯线的投影 (二)平面体与曲面体相贯线的求法举例 【例5-4】如图5-10所示,圆锥与四棱柱相交,其相贯线的求法。 【求解分析】如图5-10(a)、(b)所示,根据读图分析,圆锥与四棱 柱互交,相贯线为一组;根据立体间的相交位置,以及四棱柱的棱面特 点,可按圆锥被两个水平截平面和二个侧平截平面截切,故相贯线可看 成由四段截交线构成;根据截平面的截切位置,可分析出其截切所产生 的截断面形状,水平截切产生的截断面为圆,侧平截切产生的截断面为 双曲线;其相贯线的已知投影积聚在圆锥的正视图上。 (二)平面体与曲面体相贯线的求法举例 【作图步骤】 (1)如图5-10(c)、(d)所示,根据分析结果,找出构成相贯线的各截交线上的控制点,特别要注意重影点,分析各点的类型;先根据从属性和积聚性求出Ⅰ、Ⅱ类点的投影,然后根据曲面体的形体特征,选用辅助素线法或辅助圆法求出Ⅲ类点的投影,求点同时进行可见性分析; (2)如图5-10(c)、(d)所示,依据投影规律求出圆锥相贯线上所有控制点,如必要可少量补求一些曲线连接点,并按其可见性分析结果,顺序连接各点,即得相贯线的投影。 (二)平面体与曲面体相贯线的求法举例 图5-10 求相贯线的投影 (二)平面体与曲面体相贯线的求法举例 (二)平面体与曲面体相贯线的求法举例 【复习思考题】 1.在立体表面上求点,首先应( )。 A、 判定点所在面的位置 B、 作辅助直线 C、 作辅助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