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洞桩法施工工艺工法.pdf

发布:2022-04-06约1.94万字共2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洞桩法施工工艺工法 一、前言 1、工艺工法概况 洞桩法是在传统浅埋暗挖基础上创新吸收盖挖法的技术成果而形成的一种 新工法,又称 caven-pba 工法。随着我国地铁施工技术的发展,在城市地铁施 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又因为盖挖法分为盖挖逆作法和盖挖顺作法两种施工方 法,所以洞桩法也分为洞桩逆作法和洞桩顺作法。 2、工艺原理 将明挖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和盖挖法进行有机结合,即地面不具备施工基坑 围护结构条件时,在施工过程中,首先开挖小导洞并在导洞里施作围护钻孔边桩, 施工两排桩之间的拱顶结构(桩顶纵梁),使围护桩、桩顶纵梁、拱顶共同构成 桩、梁、拱支撑框架体系,承受施工过程的外部荷载;然后在拱顶和边桩保护下, 逐层向下开挖,施工内部结构,最终形成由外层边桩、拱顶初期支护(又称临时支 护)和内层二次衬砌组合而成的永久承载体系。 二、工艺工法特点 1、优点 1.1在非强透水地层中,将有水地层的施工变为无水、少水施工,避免因长 期大量降水引起的地表沉降和费用增大,有利于保护地下水资源和降低施工措 施费。 1.2以桩作支护,稳妥、安全,也利于控制地层沉降对初期支护的刚度弱化。 1.3拆除临时工程量相对较少、结构受力条件也好,相对经济合理。 1.4 对结构层数限制少,对保护暗挖结构附近的地下构筑物和周边建筑物 的安全有利。 1.5在桩、梁、拱承载体系形成后,有较大的施工空间,便于机械化作业, 从而加快进度。 1.6在水位线以上的地层中开设的导洞内施工孔桩,利用其“排桩效应”对 两侧土体起到了支挡作用,可减少因流沙、地下水带来的施工安全隐患。 2、缺点 2.1工序转换复杂,容易引起二次或多次沉降,且增加施工工期。 2.2各个工序的衔接不当会增加塌方的危险。 2.3结构施工缝较多,防水及施工缝处理要求高。 三、适用范围 适合地面交通难以导改、周边建筑物和管线密集,拆改移代价大、 受环境 条件限制无法进行明挖施工的地下结构工程。 四、主要引用标准 1、《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 2、《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 3、《地铁混凝土技术规范》(DB2101/TJ05) 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 5、《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 五、施工方法 利用车站明挖段和竖井进入主体施工横通道后,首先开挖下层导洞,下层 导洞进尺8~10米后开挖上层导洞,导洞采用台阶法施工。下层导洞开挖30米 后,由下层边导洞开设马头门向中导洞开挖横通道。下层导洞贯通后在下层边 导洞内施工边桩基础,同时在下层中导洞施工底纵梁、在横通道内施工混凝土 横向基础。然后跳桩开挖边桩和钢管柱人工挖孔桩,施作边桩和钢管柱,接着 分段施工边桩冠梁和顶纵梁,边桩冠梁和顶纵梁完成后及时回填背后混凝土。 然后进行初支扣拱施工,扣拱过程中设临时中隔壁和中隔板。初支扣拱完成后 破除临时中隔壁和中隔板,施工二衬拱部结构,洞桩法施工完成。 六、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1、施工工艺流程 图1 洞桩法工序流程图 2、操作要点 2.1施工顺序示意图及说明 表1 洞桩逆作法施工顺序示意图及说明 序号 洞桩逆作法施工顺序示意图 文字说明(图中红色为施做部分) 第一步:下导洞进行开挖施工,先 施工边左右边导洞,待左右边导洞开挖 1 8~10 米后开挖中导洞,导洞采用台阶 法施工。 第二步:下导洞开挖 8~10米后 挖上导洞,上导洞先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