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XX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引言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十二五”规划,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大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本着调查家乡新农村建设情况的初衷,我开展了这次的调查活动。
调查时间:2014.4.03-2014.4.07
调查地址:
调查对象:村内15~45岁的村民
调查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
社会调查内容:主要调查村民对新农村建设了解多少,以及新农村建设中所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和制度又了解多少,是否有从中收益,觉得本村内的新农村建设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调查结果分析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对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新农村建设已经逐步走上轨道,但是这次的调查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1.农村人口多,农民素质偏低。
(1)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己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机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2)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3)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2.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1)农村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基础薄弱。
(2)村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建设水平低,脏乱差的现象普遍。
(3)农村科技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影响了农民增收。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势单力薄。
3.基层组织建设仍显薄弱。
(1)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2)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
(3)现在农村普遍存在着法律观念淡薄,社会风气不正的问题。所以导致了基层组织建设不能更好地进行。
4、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市级帮扶单位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不高,对接不积极主动,支持和扶持力度不够。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民素质偏低的原因。
(1)村民的思想还较为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2)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以来,农村劳动力中多为初中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程度所占比例较低。
(3)文化程度的低下,导致了村民们对新事物和新技术不能很好地接受,所以只能进行粗放经营农田,出外打工也多是以体力劳动为主。
2.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的原因。
(1)农村教育负担仍然很重,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仍然很高。
(2)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缓慢,乡村医院条件较差,设备水平也较低,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需要到县上的医院才能享受到报销。合作医疗制度最大的问题是,县级和乡级医院能不能有效地利用这笔钱来真正地为农民谋福利。当地一些农民甚至到了有病也不去合作医疗社的地步。
(3)社会保障事业刚起步,农村的社会救助体系还不是很完善。
3.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的原因。
(1)多数农村党员年龄偏大,思想跟不上形势发展。
(2)村民的法制意识还较为单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落后。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人物,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XX村的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以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社会保障化和管理民主化。
(一)坚持政府引导,建立长效机制,助推新农村发展。营造浓厚氛围,形成强大合力。
1.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2.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3.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新理念。
(二)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
1、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2、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村风文明建设。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
(三)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1.加大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基层组织运转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