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习俗》.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重阳节 重阳节习俗 登高 吃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杜甫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除了插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冬 至节 冬至节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冬至过节的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 ; 在南方冬至有吃馄饨的风俗,而北方则有吃饺子的风俗 冬至习俗 “驱寒矫耳汤” 、馄饨 、面线 “九九消寒图 ” 画铜钱 、画字、画梅 《九九歌》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也称“团圆节”。 放风筝 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关于端午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有例外,东吴一带的端午节历来不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 2009年9月30日入选世界名录 端午节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习俗:悬钟馗像 ,挂艾叶菖蒲榕枝 ,赛龙舟 , 吃粽子 ,饮雄黄酒 ,佩香囊 。 端午节的来源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迎涛神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带吴伐楚,五战五胜,攻破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