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pdf
实用文档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我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七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
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
供同学们参阅。
一.春节
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
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
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有的地方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过到
正月底。春节习俗:
1.喝腊八粥
农历十二月初八,成为腊八节。人们“合五谷枣栗等果
品为粥,祭先农,祭先祖”。腊八节源于古老的腊日节,也
称腊祭或蜡祭。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最早的腊
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后来演变的极为复杂考究,
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
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圆肉、百合、莲
子等,通宵熬煮,香飘十里。
2.祭灶君
腊月二十三是祭祀灶君的节日,民间称“过小年”。旧
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
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
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
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
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祭灶时,百姓供上红烛、
糖瓜、米酒,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3.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
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其实,人们借助“尘”
与“陈”的谐音表达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4.贴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
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
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
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
字,撑天拄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春节前夕,家家户
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幅幅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
了人们迎新纳福、期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5.挂年画
年画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
的希望。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是:江苏苏州桃花坞、天
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陕西年画主要集中在汉中、凤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翔、神木、蒲城、长安等地,其中凤翔年画较有名。
6.贴福字
7.除夕守岁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
做“守岁”。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
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
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
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作者: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
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
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
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
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
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
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
赏灯会等习俗。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8.吃饺子
“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
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
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9.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
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
佑孩子平平安安。
10.放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