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课件(按知识点).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经济生活复习 第二单元知识线索 一.整体结构 1.一条主线:生产(解决“谁来生产”、“怎样生产”的问题) 2.知识体系:从基本经济制度、企业组织形式、企业资金筹集方式三个方面具体介绍生产活动的基本情况 3.三个关键词:生产、公司经营、劳动者 4.逻辑线索:消费离不开生产→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生产的制度背景→创造财富的主体与主要场所→如何筹集创造财富必需的资金 第三单元知识线索 一.整体结构 1.一条主线:国民收入的分配(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 2.知识体系: 分配的两个方面(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收入分配)、两个分配环节(财政、税收) 3 .整体把握: 一个制度---分配制度,一个关系---效率与公平;两个作用---财政和税收的作用;三种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四种财政收入,四种违反税法行为;五种财政支出;六个基本概念---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公平、财政和税收。 三.易混淆知识点 1.我国的分配制度、分配原则和分配政策的内容 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分配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分配政策——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明确一点:使用范围不同,首先要看是在哪一类经济形式再做判断。 比如科技人员的分配方式:(1)公有制企业:主要是按劳分配;(2)股份制企业:按技术要素分配;(3)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按劳动要素分配;(4)自办公司或企业: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3.外汇收入与财政收入 外汇收入首先形成企业、公司的收入,然后企业、公司要拿出一部分以税的形式交给国家才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 4.纳税人与负税人、征税对象的区别 (1)纳税人: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即纳税主体。(谁来交税) (2)负税人:实际或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3)征税对象:是指对什么东西征税,即征税的客体。(交什么给国家) 5.几种违反税法行为的区别:方式不同 注意:(1)偷税漏税经常在一起,要区分开:偷税(又叫逃税)是一种明知故犯的行为,漏税是一种不知而犯的行为(不知道税法规定而没有去交税)。 (2)偷税与骗税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设法隐瞒应税收入,后者是骗取国家税收上的优惠政策。 6.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四.热点问题 1.年初确定“稳健的财政政策”到2008年11月5日之后再提“积极的财政政策” 背景: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导致我国经济出现下滑(增速下降) 主要措施:降低税率(免征利息税、降低企业增值税),增加财政支出(中央4万亿,地方18万亿),增发国债,扩大投资规模(十大措施,简称“国十条”—参考学习资料三) 2 .免征利息税理解角度: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免征利息税的经济意义:免征利息税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国家宏观调控。可以唤回居民储蓄的吸引力,减少因存款利率下调对居民储蓄存款的利息收入的影响,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收入,从而剌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可以从宏观上缓解国内较为严重的通胀压力,减轻降息给百姓带来的存款损失,并将成为股市发展的一大利好;合理调节个人收入、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个税起征点提高到2000元(注意;对个人生活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4.结合汶川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以及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应对措施,考查财政的巨大作用 第四单元知识线索 一.整体结构 1.一条主线:经济活动的背景与舞台(全书的关键内容) 2.知识体系: 生产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生产水平现状(社会发展所处阶段):总体小康过渡到全面小康 生产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生产的时代背景: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的应对之策: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主要目标(任务)以及手段 宏观调控的含义: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 原因: (1)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要求,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2)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能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3)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 (1)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