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专题17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014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教师版.doc

发布:2017-01-23约8.09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础早知道 一、我会读 辞藻(zǎo) 讥诮(qiào) 倾轧(yà) 疾风劲草(jìng) 亵(xiè)渎 证券(quàn) 忐忑(tè) 瞠目结舌(chēng) 属(zhǔ)意 恪守(kè) 感喟(kuì) 罄竹难书(qìng) 吮吸(shǔn) 笑靥(yè) 针砭(biān) 风驰电掣(chè)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4)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6)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7)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 (8)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苏轼《赤壁赋》) ()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王勃《滕王阁序》)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二、常见古诗的内容主旨和思想感情 按诗歌体裁分类 (一)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 (二)边塞征战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三)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四)别离贬谪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或折柳相送或高歌送别,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这类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一般而言: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别绪是指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感激。 (五)思乡怀远诗: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六)咏物诗: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七)闺怨诗: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按诗歌思想感情分类 (一)忧国伤时 (二)建功报国 (三)生活杂感 二,应试技巧指南 角度一: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 【考向探究】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关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典例分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