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材料(同名5102) .doc

发布:2018-11-13约4.47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材料 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形势下实施农村经济 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 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坚持 “富裕农民,首先要减少农民”的指导思想,通过不断调 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 营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 结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我县辖六乡一镇,20个行政村,县域总人口万人,其中乡 村人口 2351 0人,劳动力112 55人。现有富余劳动力13 60人。近两年来,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逐年上升趋 势,其中H年转移493人,创外出劳务收入万元,农民人 均纯收入达元;XX年转移1009人,创外出劳务收入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今年上半年全县劳动力转移人数达 582人,从事第一产业235人、第二产业77人、第三产业 270人。截止6月底,劳动力转移己实现人均纯收入43元, 为全县完成劳动力转移增收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加 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 近年来,我县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级经济发展的主要力 量常抓不懈。积极在土地、税收、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 列优惠政策,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吸引了一大批规 模企业来投资建设。等企业相继落户。截止目前,全县共 引进农业开发、石材、工业加工、旅游开发等企业85家, 这些企业的引进为我县农村劳力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 吸纳农村劳动力760余人。 (二)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围绕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 业化经营,努力开辟农民劳务空间。我们把特色种植作为 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狠抓了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按照 抓大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了等特色农业综合开发企业, 已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几年的发展,这 些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显 现,企业与农户之间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今 年,全县以葡萄、番茄、辣椒为主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扩 大到万亩,占总播面积的%。带动农户986户,吸纳农村劳 动力235人。 (三)大力发展畜牧业,努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输出渠 道。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畜牧业做为调整农业结构、实现 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举措,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引 导和资金扶持力度,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促进了畜牧业 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到今年末,全县各类牲畜饲养总量将 达到万头(只),同比增长%,年内出栏牲畜10万头(只)。 肉类总产3 390吨,增长%,奶类产量600吨,增长%,禽类 产量898吨,增长10%,各种禽类出栏30万羽。农区牲畜 达万头(只),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在大农 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24%,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增收的 30%以上。通过畜牧业发展,为全县1546名农民提供了就 业岗位。 (四) 依托旅游、石材等新兴支柱产业,拓宽农民外 出劳务收入。随着我县旅游业、石材业的迅速兴起,围绕 旅游业、石材业参与二三产业经营的农民越来越多,对吸 纳转化农村劳动力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积极鼓励引导农 民从事加工销售、储藏保鲜、运输、餐饮娱乐、社区服务 等渠道,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第三产业也得 到了快速发展。XX年全县从事二三产业的户数达到2 511户 从业人员3127人,其中54 %来自农村;私营企业31户,其 中26%来自农村。总收入达到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711元,占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 (五)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 质。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科技文化普及的投 入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滤布劳动 技能和适应能力。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示范户、农村青年 经纪人,把先进的技术、实用的技能以及新观念、新意识 送到农民家中。通过科技之冬、科技下乡、举办各类实用 技术培训班等形式,使全县农村青年受教育面达80%以上, 为农民掌握新技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创造了有 利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 我们虽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 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 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城镇化建设、乡镇企 业发展缓慢,无法吸纳数量众多的富余劳动力。二是农村 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 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 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 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 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三是农民 就业观念尚未转变,习惯于传统农业的粗放耕种。部分农 村富余劳动力宁愿在农村闲着也不愿外出寻找就业出路, 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