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及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方案.doc

发布:2017-03-19约2.84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附件9 2016年循环农业及秸秆综合利用 示范与推广项目实施方案 (省农科院农村能源所) 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粮食与食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创设适合我省省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政策,示范推广符合区域特点的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是实现我省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随着我省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秸秆产量也在逐年快速上升。作为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副产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和加快推进两大平原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统领,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为主线,以示范引领为突破口,探索农业技术推广新机制,构建循环农业技术新体系、新模式,为增强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动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供支撑。 工作目标 根据我省不同粮食种植区域气候条件、资源禀赋、种植结构,以及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选择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路径,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构建符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体系,总结、凝练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确保我省循环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三、主要任务 根据项目区域内耕地分布情况、种植结构、养殖业规模、粪便处理方式、秸秆产生和利用现状,在发挥秸秆还田主渠道作用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化发展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格局,构建以秸秆综合利用为核心内容,多种形式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和模式。 (一)秸秆还田,促进种植业自身持续发展 根据项目区域内气候特点、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地采用秸秆直接还田、秸秆腐熟还田、秸秆过腹还田和秸秆炭化还田等技术模式,重点解决秸秆还田作业质量差、腐熟效率低、影响下茬耕作等难题。选择不同粮食产区,建立秸秆还田示范项目试点,每个项目试点示范面积2000亩以上,秸秆还田1500吨以上,每亩减少化肥用量10公斤。确保粮食稳产或略有增产,粮食质量和土壤肥力提高一个等级,形成布局合理、形式多样的秸秆综合还田技术模式。 (二)种养结合,构建农牧循环经济模式 在畜牧业发达地区,结合大型养殖场及养殖农户现状,采用秸秆青贮、黄贮和氨化技术,将秸秆转化为饲料,在动物腹中经消化吸收后变成粪便,粪便经无害化处理后,生产有机肥,施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在农牧结合地区,建立农牧循环示范区1-2个,每个示范区青贮或黄贮秸秆2000吨以上,养牛300头以上,生产牲畜粪便有机肥1500吨以上,有机肥还田1500亩以上。 (三)基质基料化,拓宽秸秆利用途径 在秸秆还田基础上,鼓励有条件地区创建菌粮互作新模式。该模式是以秸秆为食用菌基料,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大田作物生长建立互作关系,实现物质和能量循环,提升整体经济效益。在玉米种植区,可采用菇粮间作模式,玉米与大球盖菇间作,比例一般为为4垄玉米,2垄菌菇,通过利用边际效应产出6垄玉米产量,大球盖菇仿野生栽培,秸秆粉碎做培养料,示范面积30亩以上。在水稻种植区建立秸秆基质育秧基地,示范展示水稻秸秆基质育秧技术,示范秧田面积30亩以上。 四、 (一)准备阶段(1月-3月) 确定项目主持单位、技术支撑单位和项目实施主体,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专家技术指导组,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 (二)实施阶段(4月-10月) 各县(市、区)按照总体方案要求制定出适合本县市的具体实施方案,落实项目实施主体,开展试点示范,项目领导小组对各地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三)验收总结阶段(11月-12月) 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对项目区进行考核评价、总结、表彰奖励,部署下一年度工作等。 五 (一)加强项目组织实施 在省农委科教处领导下,由省农科院农村能源所组织相关专家、部门成立项目技术指导组和考核组,进驻项目实施单位进行技术指导、监督、考核及验收。各实施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项目领导和实施小组,切实建立起上下贯通、保障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确保项目顺利开展。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要与实施单位签订项目实施协议,对于套取补贴资金的行为,要严格处理,并追究法律责任。 (二)强化推广体系建设 项目实施单位要与合作社或相关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制定相关运行机制。广泛与农业科研单位、企业等进行合作,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创新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办班和田间培训相结合,典型启发、能人带动、专家支撑相结合等方式,围绕关键技术对广大农民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培训活动。 (三)抓好示范带动工作 强化项目示范效果,打造一流示范展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