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游褒禅山记》学案 颜昌容含答案.pdf

发布:2018-12-12约1.4万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 学习目标 ①细读文本,培养初步的文言语感。 ②在与文本对话中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③借鉴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法。学习作者 “尽吾志”的求索精 神和 “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2.高考考点: ①理解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②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自主收获】 一.认识作者 王安石 (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 半山,抚州临川 (今江西临川)人。他 “少好读书”,作为新党领袖, 两度为相,以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力主变 法。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 相,推行新法,后遭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 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 (南京)潜心学术和创作。封舒国公、荆国公, 世称 “王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 谥文,故又称 “王文公”。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 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 张文章 “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 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 《临川集》 《临川 集拾遗》等。本文选 自 《临川先生文集》。 二.了解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 (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 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 (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 极推行新法。后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列宁称其 为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 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3、 文体常识————游记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 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 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 想感情。游记一般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能给人以丰富的知 识和美的感受。 古代有些山水游记不以写景见长,而以议论、说理取胜,表现了作 者非凡的才识和高远的思想境界。王安石的 《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 《石钟山记》就是这类游记中的有代表性的作品。 《游褒禅山记》一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辨 证地提出了 “物”、 “志”、 “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 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让人看到 其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 道: “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闪耀着中国文化的光辉,也熔铸着 历史名人的思想精华。 4、 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褒禅山 ( ) 庐冢 ( ) 盖音谬也 ( )窈然 ( )咎其欲出 者 ( ) 好游者 ( ) 夫夷以近 ( ) 昏惑 ( )始舍于其址 ( ) 有碑仆道 ( ) 萧君圭 ( ) 孰能讥之 ( ) 无物以 相之 ( ) 王回深父 ( ) 2.结合注释,指出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始舍于其址。 ( ) 名之曰褒禅。以故其后名之 ( ) 有泉侧出。 ( )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 ) 而其见愈奇。 ( )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 火尚足以明也。 ( )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 3.古今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