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二章生殖生理讲课.ppt

发布:2017-05-07约2.2千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二章 生殖生理 §12-1 概述 §12-2 雄性的生殖机能 §12-3 雌性的生殖机能 §12-1 概述 生殖 生物繁殖自身,延续种族的重要生命活动,是生育后代各种生理过程的总称。 高等动物和人的生殖是在神经-体液的控制下,通过两性器官的活动实现的(有性生殖)。 生殖过程包括:生殖细胞(精子、卵子)的形成、交配、受精、着床、妊娠、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等环节。 §12-2 雄性的生殖机能 睾丸的生精作用 睾丸是雄性的主性器官,具有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的双重功能。 睾丸体积的85﹪由曲细精管构成,在青春期之前,曲细精管管腔很细,小管间无间质细胞。男性到16岁左右→生殖系统发育成熟→间质细胞形成→分泌雄性激素→睾丸产生精子。 §12-3 雌性的生殖机能 卵巢的生卵作用 卵巢是女性的主性器官,其主要功能是产生生殖细胞(卵子)和分泌雌激素。女性自青春期开始→卵巢周期性活动(卵泡发育、排卵、黄体生成及退化等过程)。 卵泡发育: 胚胎时期:卵巢表面生殖上皮细胞→繁殖形成一团上皮细胞→深入卵巢深层→(一部分发)育成较大的细胞-卵原细胞、另一部分变为扁平细胞,一个卵原细胞和它周围的扁平细胞共同组成→初级卵母细胞。新生儿卵巢内约有初级卵母细胞30-60万个。 * * 第一性征:是产生配子的性腺-主性器官,即雄性-睾丸、雌性-卵巢。 第二性征:由于性腺-性激素的影响,出现一系列与性别有关的特征,亦称副性征,包括形态、机能和心理。如男性的胡须、喉头、体格、声音;女性的乳房、骨盆、高音等。 性发育缺陷或畸变: 生殖细胞在成熟过程中出现性染色体部分缺失、不分离或嵌合现象,染色体组型发生异常,造成性发育缺陷或畸变。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患者,染色体45条,组型XO,表型女性。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性发育幼稚。 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症患者,染色体47条,组型XXY,表型男性。先天性曲细精管发育不全,睾丸常常不降至阴囊,无精子,有女性型乳房。 性腺在胚胎期或出生后的消失、病变或摘除、性激素不足,孕妇服用过量激素或性激素的靶细胞(组织)敏感性发生变化,都可使性征发生改变。 睾丸女性化综合症患者,染色体46条,组型XY,表型为女性。其原因是胎儿组织对激素(睾酮)不敏感,外生殖器向女性方面发展,形成阴唇、阴蒂,并有上端为盲端的阴道。患者有位于腹腔的睾丸,生精小管内无精子,不能生育后代。青春期不出现男性特征,无月经,乳房发育女性化,表现女性外貌(基因型男性的女孩)。 精子的发生:曲细精管内生精上皮产生精子的过程。 精母细胞的发生:由原始、未分化的早期精原细胞→末期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2个体积较小的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发育变态为成熟精子(人的生精周期约两个半月)。 成熟的精子移行到附睾储存,经一段时间后即死亡而被重吸收。 §12- 生精上皮与睾丸间质模式图 睾丸间 质细胞 次级精 母细胞 初级精 母细胞 精原 细胞 肌样 细胞 支持 细胞 精子 细胞 管腔 精子 生精小管和睾丸间质模式图 睾丸与附睾模式图 睾丸的内分泌机能 间质细胞的作用:分泌的激素化学本质属类固醇,具有刺激雄性机体附性器官和副性征发育的作用,称雄性激素或睾丸酮。肾上腺皮质和卵巢也分泌少量的睾酮。正常男子每日分泌量约为4-9mg,主要在肝脏灭活,由尿排出。 睾丸酮的生理功能:刺激和维持男性特征;对代谢的作用-促进蛋白质合成。 睾丸功能的调节 睾丸的精子发生和分泌睾酮均依赖于腺垂体分泌的FSH和LH的调节作用。 LH→睾丸间质细胞→睾酮→曲细精管→促进精子发生; FSH→促进精子发生(精原细胞→精子各阶段)。 繁殖季节:人和某些高等动物睾丸的内分泌活动是经常的-无繁殖季节;有些动物睾丸活动具有季节性变化,只有在繁殖季节才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影响睾丸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光照(强度、时间)。即光照→中枢神经(丘脑、下丘脑)→垂体促性腺激素。 家畜对光照的反应可分三组:短或逐渐减少光照,如绵羊、山羊;长或逐渐增加光照,如马、驴;难于区别其对光照的敏感性,如牛、猪。 青春期:初级卵母细胞保持静止状态10余年→青春期多数已退化(闭锁卵泡)。卵巢在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调控下,每月仅有一个卵泡发育成熟,一生中约有400个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 排卵:成熟的卵细胞体积增大(直径达20mm)→突出卵巢表面、卵泡膜变薄→破裂排卵。初级卵母细胞→成熟的卵细胞要经过两次成熟分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