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1章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概述.doc

发布:2016-03-13约7.24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程目标 了解并结合关系型数据库系统深入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掌握关系数据模型及关系数据语言,能熟练应用SQL语言表达各种数据操作。 掌握E-R模型的概念和方法,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和数据库设计方法,通过上机实习的训练,初步具备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能力。 掌握大型数据库MS SQL Server的基本使用方法 。 能够使用Visual FoxPr6.0/PowerBuilder 9.0 进行数据库系统的开发。 课程内容简介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同学们了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掌握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方法和应用技术,能够有效的使用现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掌握数据库结构的设计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方式,同时能够利用前端开发工具完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数据库系统概论的授课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于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书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地质出版社 焦华 〈数据库系统概论〉高教出版社 萨师煊 王珊 〈数据库系统教程〉高教出版社 施伯乐 《SQL Server 2000/2005操作教程》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 《Access数据库应用技术》 第1章 绪论 本章目标 本章对数据库系统进行概括性的描述,主要介绍数据库的 产生和发展、数据模型、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等基本概念。要求能够理解主要的概念。 教学目标 掌握数据库技术相关的基本概念;了解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掌握数据库系统的特点;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外部体系结构;理解并掌握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绘声结构;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教学难点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教学过程及内容: 引言:数据与信息 信息、能源、材料并列,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柱。 信息是现[实世界事物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反映。例如。黑板(长,高,材料,颜色)。 信息来源于物质和能量;是可感知、可存贮、可加工、可传递、可再生等特点。 数据,通常指用符号记录下来的,可能识别的信息。 数据,是数据库系统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数据与信息是分不开的,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序如何,可通过数据库的应用来反映。 新授内容: 1.1 数据库系统概述 1.1.1 数据库的产生和发展 数据库(Database)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是美国为了战争的需要,把各种情报集中到一起,存储在计算机里,称为Information Base或Database。 1963年 IDS系统投入运行,揭开了数据库技术的序幕。 20世纪70年代是数据库蓬勃发展时代,网状系统和层次系统占据了整个数据库的商用市场。 20世纪80年代,关系数据库逐渐取代网状系统和层次系统占据了市场。 20世纪90年代,关系数据库成为数据库技术的主流。 数据处理手工---机械---计算机化 数据处理(收集、存贮、加工、传递)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人工管理阶段(50年代中期以前) 文件系统阶段(50年代后期—60年代中期) 数据库系统阶段(60年代后期开始) 1.1.1 人工管理阶段 背景 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数据量小、结构简单,如高阶方程、曲线拟和等; 外存为顺序存取设备:数据不保存在计算机内部,而是存储在磁带、卡片、纸带,没有磁盘等直接存取设备; 没有专用数据管理软件:用户用机器指令编码,通过纸带机输入程序和数据,程序运行完毕后,由用户取走纸带和运算结果,再让下一用户上机操作; 数据是面向程序的:每一组数据对应一个程序,两个程序之间不能共享数据。 特点 用户完全负责数据管理工作:数据的组织、存储结构、存取方法、输入输出等 数据完全面向特定的应用程序:每个用户使用自己的数据,数据不保存,用完就撤走 数据与程序没有独立性:程序中存取数据的子程序随着存储结构的改变而改变 磁带的特点 1.1.2 文件系统阶段 背景 计算机不但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管理 外存有了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取设备 直接存取设备(DASD) 无须顺序存取 由地址直接访问所需记录 有了专门管理数据的软件,一般称为文件系统 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 目录管理 文件读写管理 文件保护 向用户提供操作接口 特点 数据以文件的形式长期存储于外部存储器 系统提供一定的数据管理功能 存取方法(索引文件、链接文件、直接存取文件、倒排文件等) 支持对文件的添加、查询、删除等基本操作,用户程序不必考虑物理细节 数据的存取基本上以记录为单位 数据是面向应用的 一个数据文件对应一个或几个用户程序 数据与程序有一定的独立性 文件的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有所区别,由系统进行转换,数据在存储上的改变不一定反映在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