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计算型选择题解法(一).ppt

发布:2018-09-14约2.86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计算型选择题的解法(一) 武大附中 张善林 计算型选择题的解法(一)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三、学情分析 四、教法与学法 五、教学过程 2. 高考化学的命题趋势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涉及的计算有以下这些试题:选择题7、9、11、13题的第二选项,非选择题28题第(1)问中的③和④小问,30题有机题的第(1)问,其中9、11题是代数式的计算。从这几个试题可以看出,化学计算涉及的内容较多,有溶液中离子所带电荷的计算、有机计算、混合物纯度计算、平衡转化率的计算、溶液中质量分数的计算、电化学计算等,这要求学生有灵活的思维。但解题所用到的方法还是很常规的,这就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与往年比较:计算量明显增多,而且出现代数式的计算,计算部分总分值在30分以上。 3. 应考策略 理综考试学生普遍感觉时间紧张,难以完成。从平时的训练来看,主要原因有两点:Ⅰ卷耗时太长;化学计算耗时太长。为此,我们必须向选择题要时间,向化学计算要时间。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守恒法和特殊值法解计算型化学选择题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背后的隐含信息,快速找出正确答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与交流,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树立迎难而上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化学计算中对数据的分析处理。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普通高中高三学生,他们掌握了基本的化学计算公式,知道常用的计算方法,但是对于考试大纲要求的“将化学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推理(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还有差距。 四、教法与学法 以典型例题为引导,分析归纳解决计算型化学选择题的常用方法。使用多媒体和投影,以增大课堂容量。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从而能够将化学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加以解决。 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 守恒法 特殊值法 差量法 估算法 十字交叉法 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例1. 标准状况下,0.1 mol烃与1mol O2(过量)混合,完全燃烧后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固体增重15 g,从 Na2O2中逸出的全部气体为16.8 L,则该烃的分子式是  A.C4H8  B.C4H10  C.C5H10  D.C5H12 例2.物质的量之比为2∶5的锌与稀硝酸反应,若硝酸被还原的产物为N2O,反应结束后锌没有剩余,则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 1∶4 B. 1∶5 C. 2∶3 D. 2∶5 例3.将15 mL 2 mol/L Na2CO3溶液逐滴加入到40 mL 0.5 mol/L MCln盐溶液中,恰好将溶液中的M离子完全沉淀为碳酸盐,则MCln中n值是 A. 4 B. 3 C. 2 D. 1 例4.铜和镁的合金4.6 g完全溶于浓硝酸,若反应中硝酸被还原只产生4480 mL的NO2气体和336 mL的N2O4气体(都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A.9.02 g  B.8.51 g  C.8.26 g  D.7.04 g 质量守恒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的原理,进行计算或推导的解题方法。 元素守恒法是指利用参加化学反应前后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变,原子(或离子)数目不变的原理进行计算或推导的方法。 采用元素守恒法,首先确定相关物质,然后找出始态、终态物质中某元素(原子)的等量关系或对应关系。 2. 特殊值法 平均值法依据的数学原理是:两个数的算术平均值 一定介于两者之间。混合物的许多化学特性具有加合性,皆可求出平均值。平均值法解题范围很广,特别适合于缺少数据而不能直接求解的混合物判断题。 极值法(或称极端思维法)一般思路是:先根据边界条件(极值)确定答案的可能取值范围,然后结合题给条件确定答案。对于存在某种“极值”的计算题(某些混合物的计算、可逆反应计算、讨论型计算题等)应用极值法可化难为易、巧妙突破。 例5.由锌、铁、铝、镁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10 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11.2 L,则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A.锌  B.铁  C.铝  D.镁 例6.常温下,向20 L真空容器内通入a mol硫化氢和b mol二氧化硫(a和b都是正整数,且a≤5,b≤5),反应完全后,容器内气体可能达到的最大密度约是   A.24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